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1959年的春天,中央在西藏实施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旧西藏黑暗的封建农奴制,那是真正改变西藏百万农奴命运的时刻。从此,西藏人民生活在晴空下,双手不再为农奴主工作,而是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

牧人的主要食物虽然是肉和奶制品,但在旧西藏,一年四季放牧的牧人吃不上一顿饱餐,嘴里进不到一滴油。旦达与众多的农奴孩子一样,在饥饿伴随中长大。

生活越来越好,向秋拉姆始终怀念为了美好生活付出生命的哥哥。

在旧西藏,由于牦牛、绵羊等属于领主,作为农奴的普通老百姓,只能帮他们放养,一切为领主服务。

如今,央多老人儿孙满堂,在藏北草原盖起藏式小楼,冬暖夏凉,生活富足。

1959年西藏施行民主改革,拉确获得了人身自由。她说共产党像太阳,给她全家带来了温暖,使他们全家过上了好生活。

1959年,拉布同西藏百万农奴一样翻身得解放。他家分到了土地,盖起了新房,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1959年,次仁同西藏百万农奴一样翻身得解放。他家分到了牛羊、草场,盖起了新房,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拉巴一家终于团聚了,分得了24亩地、6只羊和2头牛,盖起了一间属于她们的房子。

达国杰1972年加入了共产党,并在加堆村干了30年的村干部。“要不是共产党解放了我们,我可能都活不到今天。成为一名党员,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件事。”达国杰说。

今年84岁的昂旺尼玛老人,出生在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纳西村。

民主改革后,多扎木从领主家的仓库里分得了牛羊肉,兴冲冲地跑回家,当晚一家人燃起篝火,一边煮肉一边跳舞。

今年92岁的次培,生活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强嘎乡曲嘎强村。

达确回忆道: 农奴主有一本名册, 写着当地每个人的出生年月,只要到了当农奴的年龄,不论有没有生病,都会被农奴主强行拉去当农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等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62年前,为了获得解放和自由,安麦西村14名农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安麦西人弘扬英雄精神,艰苦奋斗,在脱贫致富的征程中书写新的传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西藏古瓷总数超万件,来源主要包括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高僧和寺院的赏赐和供养、西藏僧俗上层的定制以及汉藏两地民间贸易等。其中以景德镇明清时期官窑瓷器居多,收藏多见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博物馆以及萨迦寺、扎什伦布寺等。

风雪再大,环境再苦,但西藏的“生命线”——青藏公路在此路段常年畅通无阻。有“天下第一道班”之称的国道109道班,因青藏公路而生,与青藏公路相守。 60多年来,一代代道班工人接力驻守云端,用生命守护天路,用善举帮助路人,在青藏公路最高段唱响担当奉献的生命赞歌。

坐望家乡林芝四周的雪山,80岁的藏族老人其加感慨万千:“从翻身农奴做主人,到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我这辈子经历的最美的事!”

今年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2周年。在“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来临之前,健在的翻身农奴走上西藏各地的基层党课讲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带领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重温西藏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淘宝网店、抖音直播、微信电商、自媒体平台等新业态,不仅成为西藏老百姓的致富门路,更全方位地融入了高原人民的日常生活。

3月28日,西藏各地举行升旗仪式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2周年。 1959年3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百万农奴获得解放,铸就了世界人权史上的光辉篇章。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是我国唯一一个关于废奴运动的纪念馆,这里是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民主改革,展现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的大型综合性主题展馆。

62年过去,今天的西藏,已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脱贫摘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美丽西藏建设成效显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让我们通过一组高原藏家人的生活物件,细数雪域高原发展变化。

“烧水需要柴火,但庄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领主的,如果偷捡柴火被发现,是要挨打的。柴火是在冬天冷得不行了才用。”多扎木布满皱纹的眼角溢出一丝伤感。

当日,西藏多地举行春耕仪式。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社区居民把装扮一新的拖拉机开到农田里,人们身着节日盛装齐聚田野,在古老的《春耕之歌》的悠扬旋律中举行春耕仪式。

移步换景,走出“残酷的旧西藏”,灯光由暗转明。民主改革后,西藏社会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飞跃,西藏人民迎来光明的发展前景。

作为我国唯一一座关于废奴运动的纪念馆,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是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的大型综合性主题展馆。

今年79岁的克松社区居民洛桑卓玛,每当走到社区门楼时,总会驻足仰望刻在门楼上那行字——“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触景生情,老人的思绪常常被拉回至60多年前。

当日,西藏各族各界群众聚集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升国旗、唱国歌,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62年前的3月,是新旧西藏的分水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彻底摧毁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

今年90岁的冲多老人是西藏日喀则市甲措雄乡宗雄村村民。

今年84岁的达娃是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社区的村民。

次仁拉姆回忆道: 我6岁就被卖给了另外一个领主,那时候我照顾管家的孩子,我当时特别瘦小。

随着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巴桑一家重获新生,1961年7月巴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卓嘎藏语意为白度母,然而在旧西藏,卓嘎的日子与眼泪交织在一起。

在旧西藏,片多是当地庄园的农奴。

在旧西藏,次旦一家四口没有土地,一直乞讨为生,食不果腹,有时只能吃死去牲畜的肉充饥。

“农奴主吃大山吃不饱,喝大海喝不饱”“旧西藏,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全家8口人,没有一双鞋”“光脚放羊,光脚干农活,真羡慕牲口还有蹄子”,巴桑感慨地说。

旦增措姆出生于1942年,是西藏日喀则市萨嘎县雄如乡卓巴布村村民。旦增措姆小时候,他们一家一边给农奴主放羊,一边靠乞讨维持生活。

今年76岁的尼玛,是西藏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久河村的村民,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久河卓舞”传承人。

01007027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