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新华网今起推出《数说宝“藏”》系列融媒体报道,集中展示新华社记者深入践行“四力”,采自雪域高原基层一线的新闻故事和素材,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视频、图片、海报等形式,立体呈现新时代新西藏。

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是西藏“互联网+医疗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建设资金投入1.67亿元,重点推动远程医疗会诊室装修、硬件设备安装、软件测试等工作。 【详细】

2020年,通过对产品、技术的创新和对运营销售模式的多渠道探索,昵炜藏毯厂收获了超过700万元的销售额。“结婚,一生一次,意义非凡,我们可以通过传统编织技艺为新人打造栩栩如生的挂毯式结婚照。”旦增称来说。 【详细】

来自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丁青县的次云桑姆,今年23岁,2021年从大学毕业后,正好赶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就业援藏政策招聘西藏籍大学生,经过层层考核,她进入了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目前在化验室从事油品分析工作。 【详细】

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西藏全区牦牛出栏147.67万头,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25.18%;青稞产量79.5万吨,青稞每亩单产比2015年增加了16.6公斤;西藏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0%,禽畜良种覆盖率达30%。 【详细】

近年来,西藏为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健全规划相关政策体系,并与数字领域的多家龙头企业合作,吸引了宁算、阿里云等数字产业项目的落地,数字经济发展迅速。 【详细】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西藏今年有232名西(藏)医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补充到213个乡镇卫生院。至此,760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已赴基层工作,成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

西藏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江河纵横、湖泊密布,被誉为“亚洲水塔”。 【详细】

近5年来,随着电网建设持续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得到快速释放,2016年至2020年5年间,西藏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为13.77%,2020年达到82.45亿千瓦时。 【详细】

依托技能培训,西藏波密县玉普乡米堆村村民扎西次旺,5年前学习机动车驾驶技术并成功考取驾驶证。在贴息贷款的好政策下,他购买了一辆小汽车往返县城跑客运,一年多时间里就赚了10多万元。 【详细】

巴桑说,7年前,天然气通到家里后告别烧牛粪取暖,不仅屋里更暖和了,拉萨的天空也更蓝了。 【详细】

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西藏共到位林草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202.3亿元,森林覆盖率由12.14%提高至12.3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42.3%提高到47.14%。 【详细】

在社会的支持下,觉列的事业蒸蒸日上:“我的梦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实现,残障人士自食其力,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详细】

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西藏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2516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3.7倍,占西藏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一。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88万公里,创造了年均增长8100公里的高原奇迹。 【详细】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林芝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游客接待量超3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40亿元,分别为“十二五”时期的2.3倍、2.5倍。 【详细】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西藏传统文化,投入巨大人力、财力、物力,使得西藏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与弘扬。 【详细】

近年来,西藏相继建成青藏、川藏、藏中、阿里联网工程4条“电力天路”,形成了西藏500千伏统一电网,主电网实现全区74个县(区)全覆盖,惠及近330万人。 【详细】

如今,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等各级文化活动场所已成为西藏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详细】

7月,沿着雅鲁藏布江岸边的公路驶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绿树、碧水和蓝天。 【详细】

70年间,西藏通过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实行15年公费教育等多种举措,文盲率显著下降,人均受教育年限得到大幅提高。 【详细】

《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显示,如今西藏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为主体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详细】

目前,西藏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详细】

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像次成塔青这样的野保员共有42名,每人每月能获得3000元收入。在他们的努力下,目前,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详细】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对口援藏扶贫工作会议连续5年在西藏召开,累计签约项目247个、资金350亿元,跨省安排就业1.2万多人,中央企业在藏机构录用西藏籍高校毕业生1500多人,吸纳农民工就业1万多人。 【详细】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近年来,次仁卓玛的生活、学习条件明显改善。 【详细】

70年来,受益于国家特殊政策和持续投入,西藏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同时医疗保障逐步完善,目前形成了以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基础、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体系,各族人民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 【详细】

西藏自治区政府统计数据显示,得益于高原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与“十三五”初期相比,2020年西藏农牧民群众人均消费粮食下降126公斤,人均消费蔬菜增加23公斤,西藏群众食品消费由主食型转向副食型,高原人民饮食结构更加多元健康。 【详细】

近年来,西藏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为了改善民生适度发展工业,满足高原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西藏自治区工业总产值达331.15亿元,较1956年增长4023.3倍,年均增长13.8%。 【详细】

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20年,西藏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0%,禽畜良种覆盖率达30%,科技对农牧业发展贡献率达55.9%。“十三五”期间,西藏年均安排青稞良种繁育基地达16万亩左右;改良奶牛15万余头,推广优良种公羊1.7万只、牦牛5000头,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绩喜人。 【详细】

西藏自治区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初,西藏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4个,实现全区各县区全覆盖。 【详细】

时尚藏装越来越受到西藏年轻人欢迎,对于他们而言,藏装不只是节日的盛装,在日常生活中与现代服饰混搭也成了新潮流。 【详细】

数据显示,2020年西藏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62家,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57亿元,比2015年翻了一番。 【详细】

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杜杰表示,西藏全覆盖配置农牧区生活垃圾收储设备,基本实现农牧区垃圾集中处理。 【详细】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大力实施边境地区小康村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住房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建设、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 【详细】

最新数据显示,5年来,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47亿元,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增长三成多、达到8.9万公里,654个乡镇和4094个建制村通硬化路,乡镇、建制村通达率分别达到100%和99.96%,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主电网覆盖所有县城和主要乡镇。 【详细】

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21年,西藏将新增和改造20万亩以上基本农田,实施200万亩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建设75万亩高标准农田。到2025年,西藏将建成300万亩高标准农田,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5%。 【详细】

2021年,西藏继续推行农牧民技能“订单式”培训和“以工代训”,计划完成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实现转移农牧民就业6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50亿元以上。 【详细】

2019年底,西藏自治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了千百年来困扰西藏各族群众的绝对贫困,目前已脱贫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 【详细】

民主改革之后,西藏广大农奴得到了生产资料,生产热情高涨,农牧业得到大力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65年的108元增长到1978年的174元,年均增长3.7%。 【详细】

晒着太阳发会儿呆,慵懒悠闲节奏慢,这或许是许多游客对高原生活的想象。然而,当下的西藏生活方式似乎并不那么清闲。 【详细】

这得益于近几年西藏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开展“消除无林乡镇、无林村组、无绿院落、无林农户、种树空白”的“五消除”行动。截至目前,共有1079个“无树村”和10.47余万户“无树户”成功植树,带动西藏的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46.71%。 【详细】

高原的春天总是来得晚一些。立夏刚过,位于狮泉河下游的典角村百草回芽、莺飞柳青,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详细】

“藏漂”,指的是“漂泊在西藏的人”。他们热爱西藏的美景和文化,从祖国各地来到西藏。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寻找更好的生活,他们“漂泊”在西藏,拼搏在西藏,建设新西藏。 【详细】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音乐也在创作、表演交流、教育、人才培养、机构建设、研究等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详细】

如今,西藏的乡村已如深巷中的美酒,誉满全国。雪域乡村,正变得既宜业,也宜居。在这里,人们留得住青山绿水,也记得住悠悠乡愁。 【详细】

1965年3月初,随着北京-成都-拉萨航线正式通航,西藏各族人民的航空梦实现了。 【详细】

因为海拔较高,曾经的阿里几无蔬菜产出,全靠外地长途转运。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本地产的新鲜蔬菜。 【详细】

政府从1978年开始改造老城区原有住房和环境设施,分批对原有住宅进行了改造,经过改造和修缮,使这里的居民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住条件。 【详细】

30岁的藏族姑娘扎西拉姆是个名副其实的“网红”。在视频社交平台上,她名下的“西藏拉姆”账号总粉丝数已超过300万。她分享自己在家乡农牧区的生活日常,也直播带货,帮村里的乡亲们售卖酥油等土特产。 【详细】

4月的藏北那曲,雪花依然漫天飞舞。西藏那曲市聂荣县尼玛乡铜龙村,海拔约4700米,笔直的村级主干道和两旁整齐的牧民安居房尽头,两座现代藏式风格的温泉大楼映入眼帘,楼前停靠的各类汽车,静静诉说着这里别样的“繁华”。 【详细】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高原发展日新月异,背后离不开每个普通人的默默付出。记者探访了3名藏族青年党员,倾听他们的时代感悟和故事。 【详细】

毛入园率从近乎空白发展到87.03%,70年间,西藏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为广大农牧民家庭孩子带来全面免费受教育的机会。 【详细】

79岁的顿珠旺杰曾是西藏贡嘎县岗堆镇多丁村的党支部书记,儿子普布在村民的拥护下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当选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孙子达瓦桑布是岗堆镇小学幼教点的老师,一家三代党员,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详细】

春日的雪域高原处处焕发出生机。天刚放亮,拉萨市曲水县南木乡江村村民李守远便穿好胶鞋,步履匆匆来到蔬菜大棚。 【详细】

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使西藏彻底摆脱了和内地的时空阻隔。雪域高原迎来了铁路时代。 【详细】

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增加到9328元。2020年,西藏全年经济增长7.8%,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 【详细】

2020年,巴吉村各项集体经济收益达1000余万元,仅分红一项就让全村获得600多万元的收入,村民的人均收入也从2011年的9000元增长到了如今的3.4万元。 【详细】

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20年西藏粮食产量达103.96万吨,其中青稞产量79.5万吨,平均亩产381公斤,青稞产量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 【详细】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金珠”(藏语:解放)这个词,也伴随“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的足迹,传遍了雪域高原。 【详细】

行走玉麦,一幢幢藏式家庭旅馆矗立在道路两旁,潺潺流水声在耳旁回响,一群年轻人忙着排练锅庄舞,“小康乡”名副其实。玉麦的发展折射着西藏边陲的巨变。 【详细】

据介绍,为了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特色小镇发展,西藏各地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等,已投入86亿元建设26个特色小城镇,建成吉塘、曲孜卡等一批展示民族文化、发展特色旅游、融合度假休闲和边贸物流的特色小镇。 【详细】

越来越多的企业跨越万水千山来到“世界屋脊”投资兴业,助力古老高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以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激发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详细】

西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程东亚表示,“五个100%”的实现,直接表现就是师生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中小学生理科学习成绩的全面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增强。 【详细】

西藏自治区政府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西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6%,对农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55%,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5.6个、10个百分点。 【详细】

2020年底,西藏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91.5万千瓦,比2012年底增加227.5万千瓦,全区已有170家农机合作社和108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粮食每亩单产已由2015年的374.94公斤,提高到2020年的387.33公斤。 【详细】

5年来,包括中国电信在内的16家对口支援西藏的中央企业累计落实投资1047亿元,在西藏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详细】

西藏自治区政府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西藏市场主体数量已达36.5万户,较“十二五”末增长了1.3倍,5年来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约115户。 【详细】

“十三五”期间,西藏产业建设驶入快车道,全区高原生物、旅游文化、绿色工业、清洁能源、现代服务、高新数字、边贸物流七大产业实现增加值超1900亿元,发展效益逐步显现。 【详细】

“世界屋脊”告别蜿蜒的羊肠小道,展望“十四五”,雪域高原群众将拥有越来越多的“团结线”“小康路”。 【详细】

数据显示,2020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1156元、14598元,同比分别增长10%、12.7%。 【详细】

“西藏将在‘十四五’期间完成20个城镇老旧小区和5432套城镇棚户房改造,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406套。”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人说。 【详细】

数据显示,目前西藏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162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185%;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071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216%。 【详细】

记者日前从克松社区居委会了解到,当地年人均纯收入目前已达22301元,约为1978年的111倍,40余年间增长超百倍。 【详细】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实施以来,共帮带721个医疗团队、2031名本地医务人员、培养医疗骨干约4000名,已有192名受援医院的医生能独立开展1种至2种新手术,实现了400多种较大疾病不出藏,大多数“中病”不出市(地)就能得到治疗。 【详细】

为支持群众文艺演出队建设,西藏自治区自2020年起对每个行政村文艺演出队每年补助5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演职人员误工补贴,购置演出服装、演出道具,以及节目创作等。 【详细】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从2017年8月全面启动以来,大批科研工作者对青藏高原的水、生态、人类活动等环境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为保护好地球“第三极”提供重要数据和科技支撑。 【详细】

汽车正加速“驶”入西藏寻常百姓家。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公安交通管理局了解到,2020年,西藏日均新车上户166辆;截至当年底,西藏机动车保有量达到656703辆,机动车驾驶人达613682人。 【详细】

记者7日从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获悉,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近16万名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认亲,通过“扶志与扶智”助力农牧民脱贫。 【详细】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西藏自治区已完成藏语译制电视剧(动画片)1300余集,各类影片80余部,总时长超过1000小时。而在2000年之前,西藏每年电视剧(动画片)译制量不超过300集。 【详细】

受益于西藏民主改革、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进程,德庆村迎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2017年德庆村人均纯收入达1.2万余元,成功实现脱贫摘帽,过去的“乞丐村”之名被淡忘。 【详细】

寒冬腊月的夜晚,打开一盏灯,光亮便能填满整个房间;打开电暖器,屋内很快温暖如春。这些对大多数人来说稀松平常的生活,却曾是雪域高原人民殷切期盼的大事。 【详细】

记者了解到,目前西藏已累计投入121亿余元推进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多措并举保护冰天雪地、绿水青山。 【详细】

来自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的数据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019年在西藏投入达283.76亿元,比2010年翻了两番,10年来已累计投入1656.89亿元,年均增幅17.96%。 【详细】

“现在进出西藏太方便了,从拉萨到北京坐飞机只需四个小时。”6年前从西安来拉萨做生意的杨立,时常乘坐航班去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 【详细】

据西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局长闫宏强介绍,西藏已有5417个行政村实现4G网络通达,5439个行政村实现光纤宽带通达,两者通达率均达到99%。 【详细】

目前,西藏自治区幼儿园数量达到2199所,较2011年增长了10.1倍;全区在园幼儿数达150934人,10年间增长约2.6倍。 【详细】

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央政府在“十三五”期间已累计向西藏投资3136亿元,超出规划投资额17.3%,包括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一大批重点项目,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详细】

得益于系列保护举措,快速恢复增长的不仅仅是藏羚羊种群数量。数据显示,藏野驴由原来的5万头左右增加到现在的约9万头,黑颈鹤由原来的1000至3000只上升到约8000只,野牦牛增加至现在的1万头左右,雪豹、盘羊、岩羊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均出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 【详细】

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西藏发电能力大幅增长,截至2020年11月末,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达401.85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板块增长迅速,同期水电、风电、地热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358万千瓦,清洁能源在发电装机容量中的占比达89.09%。 【详细】

来自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西藏的人均期望寿命由和平解放初期(即1951年)的35.5岁提高到了70.6岁。2012年至2019年,西藏人均期望寿命提高了2.4岁。 【详细】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西藏自治区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中女性在校生比例均超过50%。 【详细】

最新数据显示,西藏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8.75万亩,年产量达77.19万吨,夏秋主要城镇蔬菜自给率达85%,冬春自给率也有65%。 【详细】

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格桑玉珍向记者介绍,经过全人群筛查和免费治疗,西藏自治区74个县(区)中包虫病人群患病率低于1%的县(区)达到70个,患病率从2016年的1.66%下降至目前的0.26%,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 【详细】

据各部委、省市援藏指挥部统计数据,2016年以来,各对口支援部委、省市和企业累计签约援藏项目247个、资金近350亿元。在此基础上实施的经济援藏、智力援藏、科技援藏、企业援藏、就业援藏以及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有力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详细】

今年截至目前,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60.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5.4亿元。数据显示,西藏农牧民占全区总人口的68.5%,近240万农牧民分散居住在5400多个村居。近年来,西藏不少青壮年农牧民放下犁耙牧鞭,走进城镇,变身产业工人和服务人员。 【详细】

多年来,西藏医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已经实现371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373种“中病”不出地市、一些常见“小病”在县级医院就能得到及时治疗。 【详细】

从2011年10月起,西藏已连续选派9批19.3万余人次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选派3批1.6万余人次干部担任村(居)第一书记。同时,西藏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强基惠民资金,用于驻村干部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和困难,其中专门为每个村安排20万元的强基惠民经费。 【详细】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获悉,自开展消费扶贫行动以来,西藏已认定并申报扶贫产品185个,累计销售额达1.05亿元。西藏的优质农牧产品和地方特产,正通过互联网走向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受到消费者欢迎。 【详细】

截至2019年底,西藏常住人口总数为350.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0.57万人,乡村人口239.99万人;西藏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33.4平方米,农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41.5平方米。 【详细】

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3726家,同比增长58.8%,加入合作社家庭164749户、537159人,合作社社外辐射带动77632户、213830人。 【详细】

在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旅游行业深陷寒冬之际,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却率先嗅到了春的气息。今年前三季度,西藏自治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20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4.9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复苏势头。 【详细】

得益于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世界屋脊”的快递正跑得更快。继去年业务总量达到874万件,今年前三季度,西藏快递业务同比增长接近三成,全年快递业务量将稳超1000万件。 【详细】

西藏自治区水利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西藏累计改造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7581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200多万名农牧民群众从中受益。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