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清晨,当阳光照亮布达拉宫金顶的那一刻,蔡思逸总能在医院里看到患者家属朝拜的身影。他们用最虔诚的姿态,祈求病重的亲人早日康复。蔡思逸知道,作为援藏医生,他的责任不仅是治病救人,更要回应这片土地上百姓对健康的渴望。
“要将脊柱畸形外科治疗技术稳步落地西藏”,带着这一目标,蔡思逸绘制了清晰的学科建设蓝图:一年内实现脊柱畸形外科救治零突破,三年内打造本土复杂脊柱专业组团队,实现脊柱疾病外科治疗全覆盖。他从设备、技术、人才三端发力,协调引入超声骨刀、脊髓电生理设备、脊柱手术机器人,西藏脊柱外科逐步迈入“精准时代”。
▲蔡思逸完成西藏首例机器人辅助脊柱畸形手术
在蔡思逸的推动下,西藏首例脊柱畸形外科手术、首例儿童“生长友好型”脊柱矫形手术、首例机器人辅助脊柱矫形手术先后成功实施。规范复杂脊柱疾病术前多学科会诊流程,首次将神经电生理监测应用于复杂脊柱手术,开展脊髓造影及造影后影像评估技术,为高难度手术保驾护航。
援藏期间,科室月均完成脊柱外科四级手术11.6台,同比增长40.5%,患者满意度持续提升。10岁女孩白玛便是受益者之一,她因胸段脊柱侧凸严重畸形就诊。蔡思逸同“大后方”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反复讨论病情,制定了手术方案,为其实施双生长棒矫形手术,不仅解除了畸形脊柱带来的心肺压迫,更让白玛一下子“长高”了近十公分。手术后,白玛的脊柱畸形残留仅10度,只要定期“撑开生长棒”,即可兼顾畸形预防与生长发育。
▲左:蔡思逸帮助脊柱畸形儿童拍摄特殊体位X线片,评估脊柱柔韧性;右:蔡思逸完成西藏第一例早发型脊柱侧凸双生长棒矫形手术,效果良好
日常工作中靠得住,危急时刻冲锋在前。2025年1月7日,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蔡思逸接到指令后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沿途,他看到一排排抗震救灾车辆向相同的方向疾驰。这一幕让他迅速回想起2008年汶川地震。那时蔡思逸还是一位住院医师,因年资尚低未能奔赴一线,但作为一个四川人,他在后方心急如焚。如今,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培养下,他已经有能力为灾区百姓撑起一把“健康保护伞”。
蔡思逸接诊的首位患者是一位45岁的女性伤员,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合并完全脱位,但却奇迹般地保留着神经功能。手术需要精准复位且不损伤神经,蔡思逸压力极大。此时,家属给了蔡思逸充分的信任,“只要能手术,哪怕瘫了也认”。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在术后查房时,伤员没有主诉不适,没有追问预后,只提出一个请求,“医生,我想知道你的名字。”
这一幕感人的镜头也被央视记者记录了下来。得益于蔡思逸的及时抢救,患者在术后第二天便可以下地活动。在此次救援中,蔡思逸团队共救治了18名脊柱外伤患者,完成14例手术。
▲蔡思逸(右二)在手术台上救治伤员
蔡思逸深知,独木不成林,只有培养出本地医疗人才,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才能持续发展。他与两名本地医生结成“师徒对子”,针对不同职称医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副高职称徒弟重点学习复杂脊柱手术技巧,如今已能独立开展复杂脊柱退变和外伤手术;初级职称徒弟从基础理论学起,被推荐参加全国骨科大会。师徒三人还共同申报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实现“临床技术+科研赋能”的双重提升。蔡思逸积极推动自治区人民医院与西藏武警总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合作,开展3次脊柱疾病义诊,启动 “拉萨市青少年脊柱侧凸筛查计划”,将健康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蔡思逸(左2)在拉萨市尼木县为脊柱疾病患者义诊
如今,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的学科梯队日益完善,能开展的手术越来越多,这份扎根高原、惠及长远的专业力量,稳稳守护着雪域高原万千群众的骨骼健康与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