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中旬,来自北京协和医院援藏专家樊华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团队的精心治疗下,顺利为35岁的牧民古扎(化名)进行一例高难度的“经腹膜后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不仅完整切除了直径达7厘米的肾脏肿瘤,还成功保住了患者的左肾。
术后病理显示,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TFE3基因易位型肾细胞癌。这台手术的顺利实施,意味着西藏在复杂泌尿外科手术领域实现新的突破,这也是国家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取得的又一硕果。
古扎,是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康玉乡牧民,平日里放牧牛羊,身体健壮,很少生病。今年8月,在全县组织的农牧民免费健康体检中,查出他的左肾有占位性病变。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认,古扎的左肾有一个直径约7厘米的肿瘤,紧贴左肾动脉,当地医院随即迅速将古扎转诊至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肾脏的总长度通常为10-12厘米,肿瘤直径7厘米,跨越左肾上极一直到肾动脉水平,肾动脉是肾脏的生命线,一旦损伤,不仅会导致术中大出血,更有可能迫使医生切除整个肾脏甚至危及生命。”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王峰说。
面对这一棘手病例,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团队感到巨大压力。传统的根治性肾切除术虽然相对安全,但意味着古扎将永久失去一个肾脏,对未来长期健康状况将面临挑战。而选择保留肾脏的部分切除术,难度和技术要求极高,当时在西藏尚未实施过。
抉择艰难时刻,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援藏专家樊华给出了信心。樊华是一名手术经验丰富的泌尿外科专家,擅长复杂的腹腔镜肾脏手术。
“我们可以做肾部分切除术,不仅要切除肿瘤,还要保住患者的肾脏。”樊华在详细评估患者情况后坚定地说,“患者这么年轻,保留肾脏对他未来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他表示,虽然肿瘤体积大且位置险要,但通过精细的术前规划和精准的手术操作,保肾手术是可行的。
樊华提出的实施肾部分切除术得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吴东的大力支持,并由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团队迅速组建手术组、麻醉组和后勤保障组,精心筹备这例高难度手术。
手术当天,樊华与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共同主刀手术。与常规手术不同,这次手术采用了“经腹膜后腹腔镜”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更为微创的手术方式,无需进入腹腔,通过腰部四个小切口即可完成操作,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但存在操作空间有限,对技术要求极高。
“小心,小心,注意动脉!”“止血要彻底!”“切除范围要足够!”“分层缝合要严密!”手术室内,泌尿外科团队全神贯注,默契配合。
此次手术中最具挑战的是切除肿瘤并保护好左肾动脉。在仅有几毫米的操作间隙中,樊华精准地分离着肿瘤与肾动脉,确保肿瘤完整切除。
经过三个小时的努力,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成功了!”当樊华向患者家属告诉这一消息时,他们喜极而泣。
术后第五天,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北京协和医院病理专家贾丛伟表示,古扎罹患的是罕见的TFE3基因易位型肾细胞癌。“肿瘤非常罕见,且肿瘤包膜完整,正常肾脏被最大限度保留。”他说,这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的罕见肾癌类型,占所有肾细胞癌的1%-5%。
据贾丛伟介绍,类似罕见肿瘤的诊断需要先进的分子病理技术支持,通过一批又一批病理科援藏专家的不懈努力,自治区人民医院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分子病理检测平台,让患者能够在本地完成诊断,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针对这种罕见肿瘤患者,第十一批援藏医疗队成员护理部主任高娜指导护理团队,为古扎制订个性化的随访计划,定期安排古扎回院复查,降低复发风险。
此次手术的顺利完成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15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启动以来,西藏医疗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援藏工作开展前,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仅开展常规开放手术,年手术量不足百台。如今,该科室能独立完成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年手术量超过500台,成为西藏泌尿外科领域的领头羊。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彻底改变了西藏医疗面貌。从前我们是‘输血式’援藏,现在转向了‘造血式’援藏。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本地医疗人才队伍快速成长。”吴东说。
“放在十年前,我只能选择去成都看病,光路费和治疗费用就是一大笔钱,我们负担不起。”古扎感激地说,“现在不用出西藏就能得到国内顶级专家的治疗,而且大部分费用医保都能报销。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援藏专家。”
目前,西藏已经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率达到100%。
此外,通过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西藏已形成“小病不出乡、中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重病不出藏”的分级诊疗格局。
展望未来,西藏将进一步加强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实现与援藏医院更加高效的互联互通,加大本地医疗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