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六十年:鄂藏“同心桥”上的教育回响-新华网
新华社简介 新华网首页中国政府网 公司官网 新闻热线:0891-6282560 投稿邮箱:xhwxzpd@163.com
西藏频道 > 正文
2025 10/04 18:56:42

跨越山海六十年:鄂藏“同心桥”上的教育回响

字体:

  二〇二五的风,披着庆典金芒

  吹过西藏六十年的山岗

  江汉油田外校的队伍

  怀着五年惦念,再次整装

  向高原之上——

  知识作舟,情谊织网

  携来平原稻香,赠与雪域格桑

  课堂问答,书信来往

  是山海之间无声的桥梁

  Part.01

  以艺为桥:指尖上的文明对话

  教育的温度,源于平等的看见与真诚的互动。当外校教师走进雪山环抱的校园,孩子们澄澈如晴空的眼眸,与藏北教育的新貌,一同映入视野。

  劳动课上,江汉平原的稻穗被孩子们轻轻捧起,“第一次摸到真稻穗”的惊叹,成为“同心桥”上最生动的回响。李贵老师演示非遗“草把龙”制作,南方稻草裹着田埂气息,与高原格桑染就的彩线相遇——荆楚舞龙的韵律,悄然融进了藏地歌谣。

  指尖翻飞间,稻草与彩线如稻穗与格桑在桥面共舞。有孩子雀跃道:“要用家乡羊毛和格桑花,做一条‘雪山祥龙’。”这已不仅是劳动课,更是以技艺为梁、文化为绳的桥,让鄂藏文明在指尖共鸣。

  Part.02

  以韵为桥:课堂中的诗意和鸣

  琅琅书声,是连接文化与心灵的又一座桥。《树之歌》的吟诵里,江南“杨树高”的温润,与雪域“青稞香”的醇厚相融,在纸上落笔成诗,为“同心桥”绣上斑斓纹路。

  互动课堂

  吴佳丽老师引导孩子们续写诗行,“高原松柏耐风寒,格桑花开映蓝天”的稚语,裹着对家乡的热爱,一句句落在纸上,如格桑花籽撒落桥边,萌发出鲜嫩的希望。课后,孩子们争相展示自己的诗句,字迹虽稚拙,却如桥畔花朵,每一朵都藏着纯粹的共鸣。

  当地教师感慨:“分层教学打开了新思路。”两地教育者的交流,让这座“韵桥”肌理更密——不仅传递知识,更让教学智慧在碰撞中生长,让多元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和谐共生。

  Part.03

  以心为桥:时光里的长情联结

  短暂的相遇,不是终点,而是让情谊顺着“同心桥”扎根生长。正如班戈小学旺堆校长所言,教育帮扶已从“低矮昏暗的教室”走向“多媒体课堂与塑胶跑道”,从硬件支援深化为理念与情感的融合。

  分别时,“笔友计划”悄然启动。孩子们写下的心声、画下的家乡,如带着温度的信笺,顺桥飞向彼此。“家乡不同,梦想一样大”——“童年友谊之桥”就这样系紧了两地童心。

  笔友计划

  “云端教研桥”同步搭建,两地教师相约每月线上共研,教学困惑实时探讨,优质方法即时分享。帮扶从此不再是“一时的奔赴”,而是“常态化的共生”,让“同心桥”在时光中愈织愈密,跨越山海,永不落幕。

  Part.04

  以梦为桥:共赴未来的同心愿景

  六十年栉风沐雨,西藏教育的每一步跨越,都是时代前行的足音。此次援藏的努力虽如星火,却愿成为宏大画卷中温暖的注脚。

  桥的这头,稻浪翻涌江南生机;桥的那头,格桑绽放高原活力。孩子们奔向远方的笑声,顺桥飘向天际,成为两族人民心手相牵的欢歌。

  愿知识随桥漫润高原的土壤

  愿文化跨桥点亮童心的窗

  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种子

  在桥畔阳光里,深扎根、成栋梁

  我们共护这桥,看梦想沿桥绽放

  看两地孩子手拉手,把崭新的未来

  一笔一划,写在祖国的晴空上。

【责任编辑: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