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奔腾不息,如历史的长卷在雪域高原铺展。在这里,一个跨越七十余年的家族故事正娓娓道来。臧一阳,江达县波罗乡基层工作者,作为“藏四代”的她承载着祖辈的荣光与期许,在基层岗位续写家族与西藏血脉相连的新篇章。
翻开臧一阳家族历史,曾外祖父杨军的足迹赫然在目。1950年,身为十八军52师154团政委的杨军随军渡过金沙江,将五星红旗插在岗托镇。那句“建设西藏不能缺我一份力”的誓言,成为他生命的注脚。
1950年3月27日,十八军先遣部队154团在乐山举行出征誓师大会。图为154团政委杨军带领全团宣誓(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然而,由于长期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杨军积劳成疾,不幸于1957年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享年39岁。他用生命诠释了“老西藏精神”。这段厚重的历史,如同种子般播撒在年幼的臧一阳心中,生根发芽。
出生于三代军旅之家的臧一阳,小时候在外祖父的怀抱里倾听着祖辈们的峥嵘岁月。臧一阳的祖辈曾在西藏挥洒汗水、忠诚履职,这一段段历历在目的鲜活故事,构筑起臧一阳对家的深刻认知——不是血缘维系的羁绊,而是视他乡为故乡的情感纽带。外公杨齐康那句“不要说你是外来的,你就是西藏江达人”,更将这份认同烙印进臧一阳的骨血里。
上大学时,臧一阳选择进入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深造,多民族交融的环境让她亲身体验到民族团结的力量。开学第一天收到的酥油茶、牛肉干和青稞饼,班级中秋晚会上各族同学共跳锅庄舞……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海,让她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可贵。
大学期间,臧一阳参与《夏尔噶——传藏声振兴村的燃灯人》项目,深入乡村聆听百姓讲述传统唐卡技艺背后的故事,采访解放和建设西藏的亲历者,挖掘红色记忆并开展宣讲会。每次交流都是心灵的对话,每次记录都是文化的传承。
2021年7月25日,臧一阳(左一)与杨齐康(左二)在山南市烈士陵园纪念馆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大学毕业后,臧一阳毅然选择祖辈洒过热血的地方,前往江达县波罗乡当一名基层工作者。“我决心要在基层扎根,服务群众,把祖辈给予我的接力棒接好。”她说,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机遇,更是延续家族传统、弘扬“老西藏精神”的使命担当。
在基层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臧一阳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责任担当。她主动参与开展普法进村、宣讲惠民政策和安全生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村民身边生动的鲜活案例答疑释惑,推动政策法律深入群众,拉近各族群众的距离。同时,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积极协助当地相关部门在波罗乡举办“红色昌都·振兴奋进”系列活动,通过开展村级传统生产生活技能比赛,不仅帮助群众增收,也让游客了解波罗木刻等当地特色手工技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5年6月16日,臧一阳参与开展波罗乡虫草采挖安全生产宣讲。(受访者供图)
从解放西藏到发展西藏,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时代的使命虽变,但“坚守”与“奉献”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四代人薪火相传,在雪域高原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
臧一阳的故事,正是无数个这样家庭的缩影——他们以青春和热血浇灌这片高原,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不谢。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臧一阳目光炯炯地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道路上,我要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老西藏精神’和民族团结的薪火代代相传。”她的话朴实而有力。
风从雪山来,带着祖辈的期望;心向红旗扬,满载青春的梦想。(侯诗琪 李沁阳 邱昱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