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光流转,跨越世界屋脊的能源保供之路,铭刻着一代代在藏石油人的执着足迹。回溯往昔,人拉肩扛是输送“工业血液”的主要方式,零星散布的加油点如同荒原上微弱的星火,艰苦卓绝中维系着最基础的民生所需。这份守护高原发展命脉的初心,自那时起便深深烙印——“守藏驻藏、建藏兴藏”。时空更迭,使命如磐。看今朝,现代化的能源物流血脉已纵横雪域高原,智能管控平台精准调度,让“能源粮仓”充盈稳固;曾经寥落的补给点,已蝶变为200余座功能完备的“雪域驿站”,将“服务民生”的承诺浸润到高原生活的细微之处。
从“保基本”的坚韧到“稳供应、优服务”的担当,从艰苦创业的零星星火到覆盖全域的温暖网络——中国石油始终以能源保供之“稳”筑牢发展基石,以服务升级之“变”呼应民生期待,以责任践行之“韧”在世界屋脊挺立起能源脊梁。这60年的跨越,是技术进步的史诗,更是初心如炬、责任如山的不渝征程。
守藏驻藏:畅通高原“能源血脉”
7月17日,墨脱加油站又一次排起了“长龙”。“现在是雨季,进墨脱的路还是不好走,今天是‘单号’所以出墨脱的车辆特别多。”双日进,单日出——墨脱加油站经理陈学娟早已将这条“生命线”的规则刻在心里。
墨脱加油站车辆排起了“长龙”。张旭摄
117公里的扎墨公路,从1962年开始修建,到2013年全线贯通,修了半个世纪,直到今天扎墨公路依然时常受泥石流、塌方而限制通行。当游客感叹墨脱是“中国最难抵达的县城”时,中国石油的油罐车,正贴着险峻的道路向这座高原孤岛输送能源血脉。
复杂的路况,不能采用常见的33吨油罐车,只能用15吨左右的小型油罐车。普通加油站仅需1至2辆油罐车便可满足油品供应,在墨脱10辆油罐车才能保障墨脱加油站的日常需求。“运输成本是其他加油站的5倍以上,但墨脱油价与拉萨、林芝完全一致。”提起保供责任,中国石油西藏销售林芝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侯曙光语气坚定。每一次运输都是与塌方、泥石流的生死竞速,中国石油用行动结束了墨脱高油价的历史。
“无人区”送油已经成为双湖加油站的常态。吕殿杰摄
把油运进西藏难、把油送到各个加油站更难。在藏北羌塘,海拔5000米的双湖加油站如一座灯塔。这里年均气温零下5℃,8级以上狂风年均肆虐200天,极端低温直逼零下40℃。站经理索旺永远记得那个十级大风的冬夜:牧民普琼被困-20℃荒原。他顶风驱车百公里送油,徒手检修故障,终于在凌晨2点点燃引擎。“那一刻,冻僵的手指触摸到引擎的温度,我突然懂了坚守的意义。”在这里,这样的风雪驰援已成常态。
在双湖加油站有这样一本“责任账”:11.6万平方公里县域面积内唯一的加油站,保障当地2000余户农牧民和县城常驻300人日常用油;也有这样一种变化:“咖啡馆”“司机之家”“户外劳动者驿站”落地海拔5000米的加油站……
韩师傅与索旺在海拔5000米“司机之家”合影。
7月中旬,双湖加油站司机之家迎来了第十五位客人——运输司机韩师傅。夜幕四合,韩师傅送完货物加油间隙,索旺看着韩师傅疲惫的身影,主动提醒他司机之家可以免费住宿,还能免费吸氧,韩师傅惊喜地说:“平常加油站都没有的服务,没想到在这里能碰上,你们的司机之家比宾馆更安心呐!”
墨脱加油站与双湖加油站并非孤例。在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有23%这样的站点扎根于类似极端偏远之地,它们的存在只为解决“加油难、加油贵”难题,经济效益让位于边疆稳定、民生需求,这便是央企的使命。
服务蝶变:从油枪到生态圈
7月的高原,在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功德林加油站,新能源充电桩前停放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新能源车辆。“以前偏远的地方不敢去,怕没有加油站,现在很多乡镇都有加油站,变化太大了。”来自江西的王先生感叹的表示。从2009年第一次来到西藏,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进藏,王先生指着油电混动的车,掰着手指头算着:“从芒康进藏到拉萨,这一路上我节省了一千多块的油钱呢。”
中国石油在藏的能源布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昌都至拉萨G318‘绿色充电走廊’已全线贯通,LNG实现G109西藏地区全站点覆盖。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推动充换电、LNG和光伏等能源布局与交通运输相融合,持续提升满足顾客多样性的能源选择。”谈及未来综合能源布局,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发展计划部经理李俊辉信心满满。
波密2号加油站内“雪域驿站”,正为进藏游客提供酥油茶。索朗落布摄
波密2号加油站内,山东游客许先生喝着酥油茶感慨:“这里能加油充电,竟然还有车辆维修、健康服务、免费吸氧,甚至定制旅游路线,真是没想到!”当前,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正以全力提升顾客消费体验为目标,依托200座加油站,打造“雪域驿站”服务品牌,创新推出“文旅+服务”融合业态,将传统加油站升级为集能源补给、休憩、餐饮、车辆维修、道路救援、健康服务、文化体验及旅游咨询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车主提供更优质的出行体验。
责任如山:托起民生幸福
“以前守着泉水,我们选择外出务工,如今进入家乡水厂工作,收入翻了一番,还有了五险一金,觉得生活更有奔头了。”西藏山南市琼结县琼结镇雪康村村民布琼口中的格桑泉“家乡水厂”,正是中国石油投资4.3亿元建设的雅拉香布实业有限公司。
利用昆仑好客便利店推动西藏好水走向全国。吕殿杰摄
自正式投产运营以来,格桑泉已累计生产销售矿泉水16.78万吨,向地方政府上缴税收超1467万元,成为了山南琼结人民的“幸福源泉”,也托起了当地60余户家庭的生计。
今年6月,在内蒙古召开的央企消费帮扶聚力行动暨2025年中国石油昆仑好客购物季展销会上,110余种西藏特色商品惊艳亮相,旨在推动西藏特色产品走出西藏、走向全国。当前,借助中油好客e站线上商城平台,110余种西藏特色商品面向全国顾客,并将75款西藏特色商品纳入中国石油集团内部消费产品目录,年消费帮扶超过6000万元。同时,还创新“直播+消费帮扶”模式,18场助农直播带动76万元销售。
而更深远的变化在就业领域:2023年西藏籍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11家中国石油企业提供76个岗位;针对2025年定日地震,不仅捐赠2000万元帮助灾后重建,更是实施“培训+岗位”精准帮扶,提供30个定向招聘岗位。“十四五”以来,中国石油驻藏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中,西藏籍学生占比89%。
从高原孤岛的墨脱到照亮羌塘的孤站灯火,从汩汩流淌的格桑泉到灾后重建的就业岗,中国石油用63年坚守证明:能源血脉所至,即是民生温度所及。
谈及未来,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董海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服务的温度回应客户需求,全力打造综合能源服务商,在雪域高原坚决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
在世界之巅,这条能源天路仍在延伸……
【延伸阅读--数说中国石油在藏】
47亿元:截至目前,中国石油累计在西藏投资超47亿元,上缴利税20亿元,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80%:截至目前,中国石油累计保供西藏油品2000万吨,保障西藏自治区80%以上成品油供应。
2亿元: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带动西藏地区消费帮扶超过2亿元,其中合作生产的“格桑泉”矿泉水实现产值近1亿元。
14名:2002年以来,中国石油先后选派14名优秀援藏干部。
15万户:2011年10月,中国石油将天然气首次引入雪域高原,10余年间累计供气4.6亿立方米,温暖了15万户居民。
113个:中国石油在民生、产业、教育、医疗等方面齐发力,累计投资5.4亿元,对口支援的帮扶项目超113个。( 通讯员:李一蕾 石林巧 安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