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对于索县而言,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农牧业发展史诗。从“靠天吃饭”的原始耕作、游牧迁徙,到良种推广、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索县农牧业在政策春风与科技助力下,实现了从低水平徘徊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科技赋能沃野 良种良法增粮丰草
曾几何时,索县农田里“二牛抬杠”的耕作场景,是生产力落后的缩影。随着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政策的积极影响开始惠及这片高原地区。从2016年至今,3000余万元资金的注入让这片土地迎来质变,一个规模达3038亩的“万亩千畜”项目,像棋盘一样有序地展开,彻底改变了以往依赖自然条件的农业模式。曾经的沙化地和鼠害地,经过改良后,主要种植燕麦草,现在采用全机械化耕作,包括播种、施肥、收割和打捆,构建了现代化的农业体系。这不仅使得每亩土地的产量增加了30%,还让这片土地成为了科技创新农业的“试验田”。
荣布镇5村村主任多杰说:“记得小时候,家里拥有的田地并不多,仅能勉强维持生计。在我身后这片土地,曾经是沙化和鼠害肆虐的区域。然而,在党的英明政策引导下,我们种植了人工草场,不仅能在家乡找到工作,还能享受到年度分红,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索县荣布镇通过“党委统筹+公司经营+两委监督+群众投劳+共同增收致富”的发展模式,直接利益链接4个行政村195户1321人(其中脱贫户64户290人),分红覆盖全镇23个村1418户9486人。
荣布镇镇长袁世清表示:“以前牲畜过冬草料是大难题,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大力推广优质燕麦、箭筈豌豆等人工饲草种植,不仅解决了冬春饲草短缺,减轻了天然草场压力,还通过‘草-畜-肥’循环模式,提升了土壤肥力,实现了种养有机结合。” 据悉,荣布镇“万亩千畜”项目自2019年起至2024年,连续5年喜获丰收,年产量平均1100余吨(尤其2023年因天气适宜、雨水较好,产量达1300余吨);平均年营收225余万元、纯利润100余万元,带动长期就业23人、短期就业1200余人次,目前已成为索县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的示范点项目。
过去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仅0.9万余亩,如今索县的农业面貌早已焕然一新。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跃升至2.35万亩。在保障饲草供应的同时,荣布镇乃至全县的农作物结构也日益多元。
土豆种植项目、油菜、芫根、土豆等经济作物和蔬菜种植面积持续扩大,既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也鼓起了“钱袋子”。2024年启动的土豆种植项目占地150余亩,投入租地资金12余万元,带动群众就业100余人次。
支撑这一系列巨变的,是农业科技的强力驱动。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从播种到收割效率倍增;设施农业日益完善,有效抵御了高原多变气候的侵袭;而良种推广更是功不可没。
索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表示:“你看这青稞,过去亩产140公斤左右。现在我们推广‘藏青2000’等优良品种,加上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种等科学种植技术,亩产普遍能达到190.5公斤以上!”
2024年,索县粮食总产量达到4488.22吨,是60年前的数倍。这一沉甸甸的数字,凝结着科技的力量和耕耘的汗水。
科学养殖破困局 草畜循环产业兴
草业的崛起推动畜牧业量质齐升。2024年全县牲畜总存栏11.28万头,出栏2.087万头。全县奶产量4545吨;肉产量3266吨。
索县加勤乡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牦牛膘肥体壮,点缀在广袤草原上勾勒出一幅牧区新图景。对于牧业的发展,大户布森感触最深。 加勤乡牧业大户布森说:“以前放牧真是‘靠天养畜’,跟着水草走。冬天一场大雪就能让牛羊成片倒下,现在可大不一样了!政府帮我们做好后期防灾物资储备, 推广科学饲草青贮技术和疫病防控体系,看我这群牦牛个头大、产肉多、抗病强!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靠天吃饭’了。”
政策赋能下, 索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这些合作社积极创新, 深耕酥油、酸奶、牦牛肉等畜产品开发,并借力电商平台将优质产品销往全国,有效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布森的成功故事, 正激励着更多农牧民投身现代牧业,共绘索县农牧业现代化新图景。
索县农牧业的华丽蜕变, 根植于上级党委政府一以贯之的强有力政策支持与精准指导。那曲市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及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 始终将“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 扛牢政治责任,坚持“干字当头、实干为先”,打出了一套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