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华章•新西藏•那曲市索县】赓续与蝶变:解码那曲市索县艺术团的成长密码-新华网
新华社简介 新华网首页中国政府网 公司官网 新闻热线:0891-6282560 投稿邮箱:xhwxzpd@163.com
西藏频道 > 正文
2025 07/08 17:58:03

【甲子华章•新西藏•那曲市索县】赓续与蝶变:解码那曲市索县艺术团的成长密码

字体:

  在青藏高原东缘的索水河畔,索县艺术团几代人接力传承,书写了一部民族艺术的活态史诗。从西藏自治区成立初期的星火初燃,到新时代文化振兴的璀璨华章,这支“文艺轻骑兵”始终是雪域高原上动人的文化符号。值此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他们的故事更显厚重而鲜活。

  时光回溯至1980年,彼时的索县交通闭塞,文化生活匮乏。在一间简陋的土坯房里,索县宣传队暨乌兰牧骑歌舞队(索县艺术团前身)宣告成立,初创成员仅十余人。没有专业的老师,老艺人口耳相传的民歌、锅庄、热巴片段成为创作源泉;缺乏排练场地,他们便以天为幕、地为席,在篝火旁反复打磨技艺。  

  旦巴塔杰:时任老团长1980年-2005年

  “我是1980年加入的。那时条件艰苦,经济困难,连像样的演出服装都没有,有时甚至穿着雨靴登台。下乡演出,能搭东风车的地方坐车,其余全靠骑马,足迹遍及当时的25个乡。现在交通方便多了。”

  凭借精湛的“雪热巴”技艺,尤其是高难度的翻滚动作,旦巴塔杰声名远扬。他的身影不仅活跃在那曲、自治区藏历新年晚会的舞台,更曾远赴香港演出。谈起荣誉,他倍感自豪:“最骄傲的是获得过全区、市级奖项,特别是1999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上,我还作为索县代表,参加了庆典方队表演。” 

  那次庆典表演,成为旦巴塔杰艺术生涯的谢幕演出。因年龄等原因,他随后转岗至索县疾控中心成为一名驾驶员。然而,他对艺术的热爱从未消减。夜幕降临的县城广场上,常能看到他与昔日伙伴并肩领舞的身影,身姿矫健,舞步铿锵,继续以行动传承着民族艺术的魅力。

  岁月流转,索县艺术团始终坚守着民族艺术传承的阵地。队伍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卓嘎作为第二代传承人中的中坚力量,深植于民族艺术的沃土,同时以创新精神为传统注入活力。

  卓嘎:现任文化馆馆长

  “1991年到2015年,我一直在团里演出。2015年担任副团长,开始指导年轻人。2020年担任文化馆馆长后,面向群众教授舞蹈。”  

  尽管年龄让她无法再活跃于舞台中央,但卓嘎找到了新的舞台:“我依然热爱舞蹈事业。通过走进学校、乡镇、村居教授舞蹈,每年组织带领上百人参加赛马节等文艺演出,这份传承工作我已坚持了近20年。”

  如今的卓嘎,积极组建群众锅庄队。担任文化馆馆长后,她更充分发挥专业和管理才能,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培养基层文艺骨干,为索县文化事业发展搭建新平台。从舞台表演者到文化事业的引领者,卓嘎以不同的身份,持续为索县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力量,书写着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从旦巴塔杰到卓嘎,索县艺术团的老一辈成员们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始终如一。从舞台中央到广场人群,从聚光灯下到幕后耕耘,变的是工作角色,不变的是那份对民族艺术的深情坚守与不息传承。他们在岁月长河中,共同谱写着索县艺术薪火相传、奔腾不息的动人乐章。

  经过他们精心培养的基层文艺工作者们,也像年轻时的他们一样,在舞台中央尽情挥洒汗水。这些新一代的文艺工作者们,承载着老一辈的艺术梦想与期望,继续在索县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无论是传统锅庄舞的再现,还是现代舞蹈的尝试,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索县的故事,传递着索县的声音。

【责任编辑:柑丹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