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孜县:高原农牧业60年的辉煌跨越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新华网
新华社简介 新华网首页中国政府网 公司官网 新闻热线:0891-6282560 投稿邮箱:xhwxzpd@163.com
西藏频道 > 正文
2025 07/02 18:05:42

拉孜县:高原农牧业60年的辉煌跨越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字体:

  珠峰儿女心向党 开放发展谱新篇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拉孜县作为农业大县,正以一组组突破性数据书写着高原农牧业的沧桑巨变。从牛耕人作的传统农耕到数据驱动型智慧农业的数字图景,从“靠天养畜”的粗放模式到草畜联动的产业闭环,这片海拔4000多米的沃野,在党的政策引领下,完成了从传统生产方式到现代化农牧业的壮丽转型。  

  高标准农田筑基,破解传统耕作困局

  曾几何时,拉孜县农田里“二牛抬杠”的耕作场景,是生产力落后的缩影。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政策春风拂过高原,从2019年到2024年,3.6亿元资金的注入让这片土地迎来质变——11.2万亩高标准农田如棋盘般铺展,彻底改写了“靠天吃饭”的旧格局。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农田体系,不仅让土地亩产提升30%,更成为科技种田的“试验田”。

  坚达村这片“巴掌田”变“吨粮田”,正以机械化耕作效率提升4倍的实绩,诠释着基础设施升级对生产力的解放。

  数字化赋能,激活农业新动能

  拉孜县引入青稞产业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耕地矢量化管理、农情实时监测与农机可视化作业等一系列先进功能。推动农业生产精准化。

  坚达村的达瓦加拉家有120亩耕地,是村里有名的种粮大户。过去,全家6个劳动力一年到头都在田里忙活,日子却过得紧紧巴巴。现在,有了数字化系统和智能农机帮忙,从耕种到收割,只需要达瓦加拉夫妻两人就能完成,家里其他人都能外出务工增加家里的收入。加入村农机合作社后,他每年增收7000元,2024年家庭总收入突破24万元,青稞产量达6万斤。达瓦加拉笑着说:“有了数字化系统,种地更科学,收入也越来越高。”

  拉孜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次旺介绍说,数字化变革大大减少了灾害风险,降低了生产成本,粮食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粮食安全也更有保障。目前,全县有各类农机具7500余台,植保机2300余台,农业机耕、机播、机收“三项”作业率从去年的85%提高到了90%左右。

  草业先行,生态与牧业双赢

  拉孜县通过大力实施“草畜平衡”计划,以改良牲畜品种为契机,不断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实现“少养精养”的目标,减少了牲畜存栏数量,降低了对草原的压力。同时,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提高了饲草料利用率。

  拉孜县扎西宗乡旁顶养殖合作社通过青贮玉米秸秆粉碎等方法,有效地促进秸秆青贮的后续利用,进一步降低了畜群养殖成本,减少饲草料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生态环保,促进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结合24家合作社牵头的人工种草工程,发放燕麦草、苜蓿草、青丝玉米、箭舌豌豆等饲草种子204.47吨,人工种草集中连片、房前屋后(冬圈夏草)种草2.5万亩。较2021年增长42%,23家合作社实现饲草基地全覆盖。

  草业的崛起推动畜牧业量质齐升,2024年全县牲畜总存栏23.13万头(只、匹),出栏9.24万头(只、匹)。全县奶产量4373吨、指标完成率达123.94%;蛋产量131.01吨、指标完成率达100%;肉产量2857.1吨,指标完成率达145.8%。全县畜牧业总产值从1.48亿元增加到1.83亿元,年均增长23.6%。同时,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部分优质畜产品已打入区外市场(上海),拓宽了销售渠道。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引领,从粗放经营到数字化管理,拉孜县农牧业实现历史性跨越,为西藏乡村振兴与生态安全注入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