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比如县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通过医共体基建设施集中建设、设备资源共享、行政管理统合,顺利实现了业务、人事、财务、物资、设备、后勤的“六个统一”管理,全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创新举措、大胆改革、主动作为,全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集中建设、集约运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幅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和规范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日益提升,实现了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抓党建,引领医共体建设聚合力。设立县医共体党委,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科级以下专技人员岗位调整权限下放至医共体党委,高效实现全县医疗卫生人才统一调配使用。制定《比如县医共体党委议事规则》,事关医共体“三重一大”的重要问题由医共体党委集体研究决定,有效解决县域医共体“谁来决策”的问题。设立党员先锋岗、将党小组设置延伸到一线医疗服务科室,做强“医路”党建服务品牌,带动医共体在免费义诊服务、改善住院困难患者饮食营养等方面彰显医共体改革公益性。突出建设乡镇卫生院党支部,实行党建管理两条线,乡镇卫生院融入乡镇党委、政府的发展要求的同时接受卫生健康行业部门业务管理,做到融入地方服务群众。
抓制度,促进医共体改革增动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结合比如实际制定了包括20项改革内容的《比如县进一步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从体系规划、管理体制等方面全面搭建起一个新型的运行体系。2024年县乡公立医疗机构年门急诊量达16.7614万人次对比改革前增长101%,住院量4217人次对比改革前提升7.1%,手术量达620台对比改革前提升271%,可以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50余种手术对比改革前新增开展手术30余种,实现37项新技术本土化。2024年,本土医生首次独立完成复杂性骨科手术及膝关节置换术,并成功研发“侧卧位辅助穿戴设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填补藏北地区县级医院专利空白,本土医生独立手术率从30%提升至70%。
抓能力,带动医共体服务建品牌。以医改为抓手,搭建起覆盖全县乡村、层级分明的卫生健康服务网络。大力推进疾病预防、院前急救等专业机构的职能发挥,构建形成了县、乡(镇)、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筹联动初具规模。目前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共186个,县级医疗机构3个、乡镇医疗机构9个,村卫生室174个,“城区20分钟、牧区2小时”的卫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下一步还将探索实施“村卫生室+诊所”基层医疗服务点改革工作。同时,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且成效明显,2024年累计体检城乡居民暨在编僧尼58885人次,体检率85.68%,其中重点人群体检19961人,体检率94.80%,多项基本公卫服务管理率均在85%以上。
抓基层,夯实医共体基础是关键。通过国家投资、援藏投资等方式,先后投资2.67亿元,建成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体,含人民医院、藏医院、疾控中心等总建筑面积达2.79万平方米,建设9个乡镇卫生院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县级医疗机构建设有医用制氧站、千级层流净化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等功能室,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藏医院创建为二乙医院,三个乡镇中心分院可单独开展DR影像和生化检验服务。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智慧医疗项目,通过提供手机自助挂号查询等为患者提供便捷医疗信息服务。实施医疗人才自主招聘和援藏专家“师带徒”培养,全县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4.94张、1.5人和1.1人。
抓成本,释放医共体活力出成效。比如县因地制宜投资6000余万元结合实际为医共体共同采购了核磁、CT、彩超、X光机等先进医疗设备,同一套设备由县人民医院、藏医院共享使用,节约了近2000万元的设备采购和单独维保资金,后续每年将至少节约200万元的运行经费,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提高了县域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三家县级医疗机构都在一个院内,在集体决策时5分钟就能实现碰头磋商,供应中心耗材10分钟即可同时送达县人民医院、藏医院、疾控中心,三家县级医疗机构的协作和配合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和服务升级,初步实现了县域医疗资源的共建共享,群众就医满意度显著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分级诊疗格局逐步形成。下一步,比如县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紧扣“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进一步深化医共体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推进智慧信息化建设、人才梯队培养、医保支付协同等关键环节,推动医防融合、医养结合,打造更高效、更普惠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