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隆这片土地上,悠悠岁月尘封着173位烈士的故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西藏的和平发展与人民的幸福安康,在战火纷飞中英勇献身,忠骨已在此长眠70载。直到2023年,洛隆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整理烈士档案时,这些被岁月掩埋的记忆,才再次浮现。
党建引领,使命在肩启征程
2024年,洛隆县以党建为引领,将烈士寻亲工作视为重要政治任务与民生工程,面向全国发起“为173位烈士寻亲”公益行动,把寻亲当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关键举措。
洛隆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党员干部带头冲锋在寻亲一线,以“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为抓手,把对烈士的敬仰、对家属的牵挂转化为实际行动,全力推进寻亲工作。党员干部们日夜奋战在档案堆中,他们逐页翻阅、逐条核对,累计补充完善烈士相关信息400余条,搭建起系统规范的烈士信息库。
洛隆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核对烈士信息。
在烈士墓实地勘查时,工作人员发现墓碑上诸如“河南漠川”“四川安乐”等诸多错误信息。他们通过与族谱反复比对、跨地区多方查证,最终将“辛坤发”更正为“幸坤发”,“陈昌”更正为“陈昌禄”,用严谨与执着守护了烈士英名的尊严。
广泛宣传,汇聚寻亲力量
为了让这次的寻亲信息传遍千家万户,洛隆县委宣传部以党建引领宣传工作,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传播网络。线上,“西藏日报”“西藏卫视”“昌都发布”等区内外20余家官方主流公众号发布寻亲公告;在微信、抖音等平台,精心制作的烈士事迹图文与视频,以细腻笔触和震撼画面讲述英雄故事。
重庆涪陵区融媒体中心通过对夏华清战友陈永禄采访视频,重现了他在战场上舍生忘死的壮烈瞬间,无数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泪目”“英雄不该被遗忘”,该视频播放热度迅速上升,寻亲信息如蒲公英般飞向四方。
蒋华英夫妇从重庆前往洛隆县陵园祭奠未曾谋面的父亲蒋必清。
线下,与重庆潼南区融媒体、检察日报、当代党员杂志社等多家主流新闻媒体深度合作,记者们跟随党员寻亲小组,翻山越岭、走村入户,挖掘出一个个尘封已久的感人故事,《寻找石柱籍烈士64年 终于“找到”你》《20岁的父亲,她找了56年》《为烈士寻亲,一场“红色使命”的接力》等报道,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纷纷致电提供线索,一场全民参与的寻亲热潮就此掀起。
河南志愿者走访丰树芳烈士姐姐。
成果丰硕,大爱传承谱新篇
在寻亲的艰难征程中,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基层,与志愿团队、文化名人组成寻访小组,走进偏远乡村,叩开了一扇扇尘封的门扉。
“曹炳忠”烈士其墓碑所写地址在泌阳县行政区划图中不存在,这给寻亲工作带来阻碍。泌阳县工作人员积极走访多部门,找到线索后成立寻亲专班,最终找到其侄子曹继省,还寻到98岁的姐姐曹华亭。清明时节,边坝、泌阳两地相关人员带着哈达、鲜花走进边坝县烈士陵园,将家乡五谷杂粮撒在墓前,曹华亭通过视频,65年来第一次“见”到了弟弟的安息之地:“爹娘能闭眼了,姐姐的心愿了了……”
“李荫槐”烈士档案仅存“四川涪陵”四字线索,党员寻亲小组历时45天,核查《涪陵县志》、联动公益人,借助社交媒体广泛征集线索,最终在辽宁大东区找到其登记信息,联系上烈士独女。得知消息时,老人颤抖哽咽,喃喃诉说思念。
“张国艺”烈士信息模糊,仅知姓名与牺牲时间。寻亲小组凭借毅力与专业,联动志愿团队、退役军人事务局,走访村民、查阅资料,分析社会背景与人口流动趋势,逐步缩小范围,最终在潢川县桃林铺镇春河村找到线索,联系上烈士弟弟。亲属眼含热泪,提供烈士照片、获奖证书等珍贵资料。
重庆涪陵寻亲小队开展走访寻亲工作。
目前,洛隆县已联合组织200余人次参与实地调研,走访50余个村居,咨询140余名知情人士及亲属,收集60余条关键信息。另外,各志愿服务团队成功寻亲56人,提供重要线索160余条。
如今,洛隆县烈士陵园173名烈士中,除6名无名烈士和15名仍在寻找的烈士外,152名烈士均已找到亲属,80余张泛黄照片留世铭记。
洛隆县以党建引领的寻亲之路,是对烈士精神的传承,更是对人间大爱的诠释。这份跨越山海的执着,让烈士英名永垂不朽,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为推动地区文化传承与社会和谐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贡秋曲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