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3800米的尼木县雪拉村,藏鼓的咚咚声穿透稀薄空气,回荡在雪山之间。色曲多杰手握鼓槌,正在调试一面新制的藏鼓,阳光透过合作社的藏式木窗,在他手作的牛皮鼓面上投下斑驳光影。这位出生于藏鼓世家的年轻人,正用创新思维为非遗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工人们敲敲打打,屋内堆积的牦牛皮、藏青杨与现代化的切割机和谐共存。
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尼木县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距拉萨市147公里,这里不仅是藏文创造者吞弥·桑布扎的故乡,更拥有令人啧啧称奇的尼木三绝七技。色曲多杰传承的藏鼓便是其中一技,从寺庙的民俗器具到歌舞的伴奏乐器,藏鼓在藏族人民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承载欢乐与希冀,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在色曲多杰的记忆里,爷爷嘎伦布满老茧的双手就是最生动的制鼓教科书。1959年,民主改革的春风拂过尼木县,嘎伦凭借其出色的嗓音条件,加入了村里的文艺队。到了1965年,文艺队唯一的鼓因年久失修而损坏,导致演出无法继续。嘎伦便与村中的两位师傅合作,共同制作了一面新的鼓。整个制作过程,使年轻的嘎伦对这项传统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借满腔的热情,通过不懈地拜访师傅和深入研究,嘎伦的制鼓技艺日益精进,最终决定成为一名鼓匠,致力于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
2009年雪拉鼓制作技艺入选自治区级非遗名录时,12岁的色曲多杰还不懂这项荣誉的分量,只知道家里堆积如山的木材与牦牛皮,在爷爷的巧手下总能化作浑厚悠远的鼓声。祖父的合作社如同时光胶囊:墙角堆着5年树龄的青杨,梁上悬挂着鞣制2年的牦牛皮和羊皮,木架上陈列的20余件传统工具,每一件都浸润着三代人的掌纹。
在合作社的每个点点滴滴都镌刻着时光印记。父亲洛桑旦增的笔记本里,藏着一本泛黄的“鼓腔调音秘诀”,记载着不同季节对鼓声的影响规律;墙面上历代传承人的泛黄照片,见证着这项技艺跨越世纪的传承。2013年,中学毕业的色曲多杰选择传承藏鼓制作技艺,这个决定让父亲沉默良久,最终只说了一句:“藏鼓的魂在牛皮和木头的对话里,你要耐下心来聆听它们的声音。”
少年从最基础的工序学起:选材需取拉萨本地生长的藏青杨,纹理细密如高原冰川的裂痕;半张鼓皮要经历反复揉搓和扩张,直到牦牛皮透光如琥珀;调音时需闭目聆听,指尖在鼓面游走,寻找声波与木腔共振的黄金分割点。4年间,他在牛皮拉伸的吱呀声里领悟藏鼓的灵魂,爷爷总说:“好鼓的声音要像冈仁波齐的雪崩,能震醒沉睡的山神。”
传统技艺的现代突围
2014年8月,为扩大祖父的合作社,色曲多杰成立了“雪拉传统藏鼓制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00平方米的新合作社成为色曲多杰创新实践的试验场。他敏锐捕捉到旅游市场的商机,将1.2米高的传统藏鼓微缩成15厘米的文创挂件,采用手工彩绘的各类吉祥藏式图案,让千年鼓韵化作可随身携带的文化符号。首批1000件“掌心藏鼓”面市10天即售罄,拉萨八廓街的游客举着手机直播:“这个鼓坠的震动能让我听到西藏的声音!”
在拉萨八廓街的专卖店里,游客可以自己敲击鼓面去聆听不同尺寸藏鼓的梵音:直径1米的大鼓模拟寺庙民俗活动的庄严,30厘米的中鼓还原藏戏开场时的激越,15厘米的微缩鼓则如雪山融水的叮咚。在色曲多杰的抖音直播间里,扎念琴弹唱与现代电子乐碰撞出奇妙火花——色曲多杰伴着现代音乐用扎念琴弹奏囊玛堆谐,用雪拉藏鼓做节奏基底,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11万次。
这些“传统+”的创新,使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80万元。曾经仅供寺庙和民俗活动使用的藏鼓,如今走进都市白领的客厅、音乐家的录音棚,甚至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礼物。7户贫困家庭因加入产业链脱贫:独自赡养老人的旦增益西负责雕刻鼓架纹样,因年迈无力种田的次多用唐卡技法磨料上色,曾经的“街溜子”多吉仁增转型为直播带货达人。色曲多杰笑着说:“我也算不上什么大工匠,只是个跟树木材料打交道的‘木头人’。”
文化传承的星辰大海
色曲多杰的创新清单永远写满未完成项。在他即将建成的游客民俗体验园里,游客可以亲手参与鼓面绘制:平板电脑选择吉祥图案,复制拓印到鼓面,体验者沿着纹路填色,完成后还能带走自己的“DIY”。
2021年拉萨巧手大赛的领奖台上,他捧起奖杯时,眼前浮现的不仅是祖传的制鼓工具,还有雪拉村那些因藏鼓重燃生活希望的面庞。获奖的藏式笔筒融合了藏鼓传统制作工艺,形状设计具备笔筒原有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唐卡绘制技艺和藏式吉祥刻样。这个创意源自合作社“技艺扶贫”的实践智慧:农闲时没有收入的索朗用绘制笔筒的额外收入供两个孩子走进大学校园;曾经的放牛娃索朗,如今已是能独立产出作品的老师傅。
“非遗进校园”是色曲多杰最骄傲的尝试。2021年,他将自己制作的一整套藏戏鼓无偿捐赠给尼木县中学的兴趣班,并为学生讲解藏鼓的历史源流和基础制作流程。“孩子们眼里的前程,藏着西藏非遗的未来。”色曲多杰笑着说。
雪山脚下的温暖传递
在合作社的院落里,常年堆叠的不仅是制鼓原料,更有成袋的大米、砖茶和棉被。2018年5月起,色曲多杰时常带着社员们扛着生活物资走村入户。多年来,从春节的暖心棉被到疫情期间的紧急支援,合作社累计向贫困家庭捐赠物资超10万元。2019年寒冬,他们为雪拉村10户孤寡老人送去电热毯,70岁的旺堆老人抹着泪说:“这毯子比阳光还暖和。”
青春的步履不曾停歇。2020年,这个藏族青年给尼木县各大检查站和郊区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者和执勤人员带去了价值约为6000元的慰问物品。三年后,色曲多杰在2023年6月1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西藏自治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共青团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他说:“作为一名农牧民合作社的负责人,我将立足传承传统手工业,带领更多的青年朋友投身传统手工业的制作,发扬和传承非遗文化!”
技艺赋能的脱贫密码
合作社斑驳的墙面上,挂着12张笑脸组成的“全家福”。其中7户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他们握着刻刀的手已能独立完成各类订单。色曲多杰创新“机械保量,手工保质”的生产模式:电动切割机处理基础木料,节省30%工时;8道核心工序仍由人工完成,老匠人用刻刀打磨鼓腔的弧度误差不超过2厘米。
在这里,技艺是通往幸福的钥匙。技术骨干年收入达7万元,普通工人年均5万元——曾经的贫困户扎西顿珠用工资购置了送孩子上学的“小电驴”;不识字的次仁央宗操着一口“藏味普通话”与客户沟通,成为文创产品销售的主力。
暮色中的合作社院内,尚未完工的藏鼓与崭新的文创产品互相依偎,色曲多杰抚过鼓面上鎏金的吉祥纹样,那里凝结的不仅是家族三代的技艺传承,更承载着村里“扎西”和“卓玛”们的命运转折。明亮的灯光下,12名员工正在加班赶制一批发往各地的订单——40面传统藏鼓、20面民间艺术团戏鼓、60件用于展销的藏鼓文创产品。
当尼木的藏香缓缓缭绕,袅袅而升时,合作社里又传来熟悉的击鼓声。这声响穿过岁月长河,正叩响乡村振兴的新节拍。色曲多杰站在二楼的露台上,望着远处结伴而来体验民俗风情的外国游客,他说:“每位非遗人心中都响着同一个鼓点——民族即世界,我们要让世界听见新时代高原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