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守护“长江第一滴水”——记安多县玛曲乡长江源环保志愿服务队-新华网
新华社简介 新华网首页中国政府网 公司官网 新闻热线:0891-6282560 投稿邮箱:xhwxzpd@163.com
西藏频道 > 正文
2025 03/30 12:39:25

用生命守护“长江第一滴水”——记安多县玛曲乡长江源环保志愿服务队

字体:

  地处唐古拉山脉长江源核心地带的那曲市安多县玛曲乡,面积2.6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56米。这里氧气稀薄、寒风刺骨,却有一群人默默守护了半个世纪。他们,就是安多县玛曲长江源环保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从1971年开始,他们只做了一件事:守护长江源。  

  “那时候,没人觉得这里需要保护”

  自1971年起,老党员次嘎带领着一群热血的守护者率先扛起守护长江源的大旗。50多年前,长江源的生态问题还未引起广泛关注。牧民出身的次嘎和几个同伴发现,随着放牧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草原退化、垃圾堆积、野生动物减少……

  他们决定行动起来。“那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们多管闲事。”次嘎回忆,“但如果我们不做,谁来保护这片净土?”  

  起初,他们被当地人称为“捡垃圾的人”,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感召,加入到这个温暖又坚定的集体。

  到了2016年,组建了一支由40多名优秀学生组成的长江源生态环保小卫士队伍。他们利用假期时间开展生态巡护、宣传环保知识……  

  “户户有志愿者”不再是一句口号

  2021年,是长江源环保志愿服务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年。在乡党委、政府的精心指导下,玛曲长江源生态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总人数达到了1000余人,“户户有志愿者”不再是一句口号。他们的事迹被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上百次,更是收获了“全国西部十佳公益项目”“自治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安多县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

  从单枪匹马的“草原孤勇者”,到全民参与的“生态集团军”,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朴实的玛曲人在飘扬的党旗之下,一颗守护长江源的赤诚之心从未停止。

  自成立以来,志愿服务队平均日行程达40公里,开展巡逻、清洁活动2万余次,参与人数超5万人次,清理垃圾30多吨,救助科考队和游客30余次,救助野生动物83次,劝返外来擅闯人员470余人……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他们坚守的见证,也是他们守护长江源成果的体现。  

  “只要还能走,就会继续守下去”

  无论是头顶烈日,还是刺骨寒冬,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漫漫岁月中,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党龄30多年、年逾古稀的“中国好人”荣誉获得者次嘎,自1971年起就自发守护长江源,在志愿队成立后更是带头加入,至今仍活跃在一线,用一生的执着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

  小学三年级环保小卫士旦增尼玛,在节假日积极给同学、家长、邻居讲解环保知识,带领大家清理垃圾。他的背后,是传承着守护长江源使命的一家三代:爷爷生前曾是环保志愿者,父亲则是志愿服务队的队长仁青加措。他们用行动传承着守护长江源的使命,让环保的种子代代相传。

  对讲机志愿队宣讲员次仁塔杰,自2021年加入后,便肩负起培育环保意识的重任,克服信号差、环境恶劣等困难,走村入户开展宣讲190余次,“上传下达”重要信息300余次,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自治区十佳基层宣讲员”荣誉称号。

  世代守护长江源的牧民次仁顿旦,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清理冰川周围的垃圾。他的摩托车骑坏了五辆,却从未停下守护的脚步。家人戏称他为“最爱垃圾”的人,但这份戏谑背后,却是对他默默的信任与支持。

  2021年8月,志愿队在日常巡护时发现一辆车被冰川融水冲走几百米,5名游客危在旦夕。队员们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将游客救出,虽然车辆报废,但生命得以延续。这一刻,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守护”的真正意义。

  2022年7月,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的扎次,把20名迷路陷车的外来游客请进自家帐篷,拿出最好的食物和衣物招待他们,让游客们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  

  尽管条件艰苦,队员们却从未退缩。有人问他们:“坚持这么多年,值得吗?”副队长达瓦顿珠笑了笑:“你看现在的长江源,水更清了,藏羚羊回来了,这就是答案。”(记者 姚海全)

  从1971年到现在

  从几人到1000多人

  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守护仍在延续

  他们的故事

  值得被看见、被铭记、被传递

  因为长江源的每一次“心跳”

  都与你我血脉相连

【责任编辑: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