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英雄先遣连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庄严肃穆,低矮的地堡、陡峭的壕沟、简陋的哨位,依稀还能看出当年的生活痕迹,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期、在那段极寒的岁月、在极度缺氧的环境里,很难想象是怎样的意志力支撑着他们坚持下去……
1950年7月31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毛主席“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西北军区二军独立骑兵师一团派遣了以团党委委员、作战股长李狄三同志为党代表兼前线总指挥,李子祥为指导员,曹海林为连长,彭青云为副连长,由汉、回、藏、维吾尔、蒙古、锡伯和哈萨克等7个民族共135人组成的先遣部队,从新疆于阗的普鲁卡子出发,执行进军藏北的任务。
“当时我们以为是传染病(实则是高原病)好多人就从脚往上肿,一直肿到脸上,用手一按一个坑,要不了几天皮肤就是一道道口子,不停地流着黄水,再过几天眼睛一发红,人也就快完了”原先遣连副连长彭青云回忆。
我所只有7个民警和1个辅警,为了节约警力、更好的服务,我们将“入户走访”变成“入户服务”,比如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办理身份证,给非婚生子女解决无法落户问题,对无人照顾的孤寡老人给与帮扶等等。我们跑的多了,老百姓就能少跑,也能让我们的服务惠及到更多群众,先遣乡派出所副所长尼玛加参说。
“要说苦是真的苦,平均海拔4500m”,尼玛加参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3年,海拔高、信号差是常态,关键连自来水也没有,日常饮水只能靠打井,常年累月下来眼睛充血、皮肤黝黑、嘴唇发紫,成了这里代表性的“妆容”。
平时大部分需要出警救援的地方都在海拔5000m左右,常年的恶劣环境让他开始脱发,县局多次要调他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县城工作,可他还是选择了留下来。“这么多年了,我对这里每个地方都熟悉了,也对辖区群众有感情了,况且我们是什么?是先遣乡啊,这点苦算啥。”尼玛加参同志笑着说。
自从最美自驾线路之一的216国道开通后,这里的工作量成指数级上涨,基本上每天都有警情。采访当天,该所就接到了两起救援求助,抵达事发地点后,民警熟练地将高反游客安排到警车上,从后备箱拿出氧气、葡萄糖等给游客使用。
民警仁增多吉一边进行应急处置一边说:开始没经验,后来这样的情况多了我们就习惯了,后备箱常备着氧气、药品什么的,关键时刻真能救人一命。
因为辖区大、路途远,有的警一出就是半天、一天,甚至好几天,很多时候大家只能在车上简单吃口面包、喝口凉水,争分夺秒,因为他们可能是前方等待救援群众的唯一希望。
为了找一个迷路的旅友,整整四天三夜他们徘徊在信号消失的地方,生生靠脚步丈量着无人的戈壁、荒漠,在看到民警那一刻,旅友抱着民警大哭“我知道你们一定会来,一定会来……”
这本厚厚的文件夹仅仅是这一年来救援的记录,他们是守护在这片土地上的平安卫士,但牺牲的是和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光……
即便如此艰苦,全所还是交出了十分亮眼的成绩单,自2021年以来,共救援520余起、调解矛盾纠纷80余起、上门服务120余次,连续三年获得公安处集体嘉奖,获得其他各类嘉奖5个,收到锦旗14面。
并先后成立了“治安联防队”“双联户”“红袖标”等治安防范力量,针对保护区盗猎、盗矿等问题,制定了“2+7+X”护卫生态的共治机制,有效预防、打击了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为辖区的安全稳定保驾护航。
他们用扎实坚韧的作风扎根边疆,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他们就是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格桑花,用心用情温暖着每个人。
向英雄致敬,向所有坚守在艰苦地区的平安守护者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