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4周年”系列报道集
西藏频道 > 正文
2023 05/ 22 21:46
来源: 新华社

珠峰地区再次发现喜马拉雅鱼龙化石

字体:

    新华社拉萨5月22日电(记者田金文、陈尚才)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科考人员近期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发现新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新发现将深化细化对这一青藏高原迄今已知的最庞大史前动物的科学认知,有助于该地区中生代生命演进研究。

    鱼龙是一种已灭绝的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早在恐龙称霸陆地之前,鱼龙就成为海上霸主。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在珠穆朗玛峰地区考察后,采集到两件鱼龙化石标本。这种嘴长、牙齿锋利,身长10余米的巨型鱼龙,被命名为“喜马拉雅鱼龙”,生活在两亿一千万年前的海洋中,主要以海洋鱼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

    今年3月至4月在珠穆朗玛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尚庆华研究员等科考队员,发现了一些新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

    据介绍,新发现的鱼龙脊椎骨、肋骨化石保存良好,而在之前的科学考察中,保存良好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并不多见。由于反复搬运和修理加固,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两件喜马拉雅鱼龙化石材料如今已很残破,而近期在定日地区新发现的同类材料保存得更加完整和清晰,必将提供关于这种珠峰地区“史前海怪”更多、更确切的科学信息。

    新发现让科考队员王维欣喜不已。“化石是会‘说话’的,喜马拉雅鱼龙为什么能长这么大?有什么样的习性?与同时期全球哪个地区的鱼龙更为接近?这些都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王维说。

    据王维介绍,人类脊椎骨横截面大小大约相当于一枚一元硬币,而新发现的喜马拉雅鱼龙脊椎骨横截面有一顶棒球帽那么大。结合过去几十年来已发现的大量古生物化石证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青藏高原生命演化的过程。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说,早期青藏高原科考活动和发现填补了古生物知识的空白,积累了大量基础科学资料。近十年来,青藏高原古生物的一系列新发现,都在帮助古生物学家全面审视青藏高原在影响新生代生物多样性演变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完)

【纠错】 【责任编辑: 柑丹鸯琦】
0100200708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