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卡子县60载跨越:城市为翼 牧旅腾飞
从为生计奔波的挣扎困境,到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幸福跃升;从土地贫瘠、植被退化的荒原景象,到草木繁盛、风光旖旎的绿色明珠;从寒风凛冽、条件艰苦的戍边之地,到人心凝聚、充满生机的家园热土。历经一甲子岁月洗礼的浪卡子县,在“告别落后贫困、实现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不畏艰难、砥砺前行,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有力,留下了一串串镌刻着奋斗与收获的坚实足迹。
走进浪卡子县发展改革委小区,眼前是平整的水泥道路、规范的停车区和齐全的健身设施,孩子们正在院内嬉戏。在干部洛桑堂堆家中,智能温控和管道供氧设备一应俱全,居住舒适无忧。
洛桑堂堆感慨道:“高海拔地区寒风刺骨、氧气稀薄,曾是我们坚守岗位的‘拦路虎’。如今旧房改造带来了供暖供氧设施,屋里暖和了,睡眠踏实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们干劲更足、更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
浪卡子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的“家底图”曾揭示出曾经规划混乱、功能分区不合理、设施老旧、绿化退化等突出问题。为此,县里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县城供暖等项目,有效解决了设施老化、停车难、环境脏乱等问题。
自创城工作开展以来,浪卡子县聚焦民生痛点,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投资5760万元建设排水防涝工程,新建排水管网33公里;投资5099万元实施供水工程,新建水厂和供水管网32公里;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多条市政道路;投入2.29亿元实施城镇供暖项目,实现供暖面积20.67万平方米,显著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居民幸福感。
浪卡子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索朗平措说:“实施市政道路和老城区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不断配套完善县城路网体系,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从打隆镇康萨社区居民旦增拉姆家的二楼远眺,广袤的农田里一片丰收景象,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氛围。
旦增拉姆家的两层小楼由原址重建而成,黄墙黑边,与古镇风貌和谐相融。院内正在修建独立厨房,她笑着说:“这样油烟就不会熏黑新房了!”家中干净整洁,电器齐全,干果零食摆满桌子。二楼三个房间阳光充足,阳台上绿植鲜花生机盎然,尽显生活美满。
她的丈夫格桑桑珠擅长木工和装修,夫妻俩生活宽裕。家里的装修大多由丈夫亲手完成,家具、地砖、墙纸都出自他的巧手。镇负责人补充道:“新房为全框架结构,交付时已简装好。”
夫妇俩十分重视教育,如今子女均已大学毕业、事业有成。两人还享受国家各项补贴,生活安心舒适。
提及如今的生活,旦增拉姆由衷感慨:“这都是党和国家好政策带来的!我常教育孩子,要牢记党和政府的恩情,尽力回报社会。”
在浪卡子县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处处洋溢着家一般的温暖。宽敞明亮的房间内,整洁的床位、独立卫生间和实用衣柜配备齐全。老人们有的在院子里晒太阳聊天,有的在活动室下棋玩骰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该中心坚持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为宗旨,不断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质。入住两年多的白玛朗杰老人说:“这里吃穿住都很好,护工们非常尽心,每周都会为我们洗脚、剪指甲、洗头。”
中心还配备了信息呼叫平台和多个功能区域,提供助餐、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康复理疗等贴心服务。通过与县医院合作,中心定期为老人体检和治疗,并组织护工参加医疗培训,切实保障老人身体健康。
院长次仁曲宗表示:“我们将继续探索专业化服务机制,以精准高质量的照料,提升老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在海拔44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浪卡子县羊卓雍措景区如同一块坠入人间的蓝宝石,静静地映照着雪山白云。这里曾是生态脆弱与旅游开发矛盾交织之地,如今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相得益彰的和谐之路。
羊湖岸边,昔日车辙纵横的沙地已被木质栈道和观景平台取代;湖面上,电动观光船取代了燃油船只,泛起的涟漪轻柔而不染。景区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并组建由当地牧民组成的生态管护队,每日巡护湖泊、清理垃圾、监测水质。
“羊湖的水质常年保持Ⅰ类标准,草原植被恢复率超过90%,藏羚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重现湖畔。”生态管护员旦增骄傲地说。
浪卡子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出“生态体验+文化研学”旅游模式,游客可参与生态讲座、徒步湿地观鸟,体验传统牧业文化;扶持牧民开办生态家庭旅馆,销售有机牦牛酸奶、手工氆氇等绿色产品;打造“零碳旅行”线路。
“我们从河南自驾而来,沿途风光美得无法言说。第一次见到这么蓝的天,当地人也格外亲切,真希望还能再来!”游客王女士兴奋地说。
曾经的牧民扎西如今是民宿老板:“过去放牧,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一年能挣10多万元!”景区优先聘用当地群众从事管理、保洁、讲解等工作,每年带动就业超300人,人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
浪卡子县文旅局局长唐文杰介绍:“近年来,我县大力开展文艺进景区、非遗进景区等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到访羊湖,既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也提高了群众收入。我们创新推出‘天上西藏’游客明信片、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并提供免费供氧设施。”
在辽阔的巴纠塘草原,羊群如同点状的珍珠,悄然落在绿色的画布上。阳光照射下,雪白的羊毛闪耀着温柔的光芒,为这片广袤的草原增添了一抹柔美生气。
“这片草场上不仅植被类型多样,还有20多种草药,苏格绵羊天天吃这些,肉质、羊毛和生产性能都跟其他羊是不一样的。”正在悠闲放牧的村民达瓦告诉记者,苏格村的羊群全年以放牧采食为主,经过60多年的选优繁育,苏格绵羊种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壮大,具有生长发育快、遗传性稳定、适应性强等特点。
近年来,浪卡子县大力发展高山畜牧业,建立优质牧草和优质牲畜“种养基地”、饲草饲料和牲畜产品“加工基地”,逐步形成高山畜牧发展区。同时,浪卡子县立足资源禀赋,采取“村集体+基地”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绵羊、牦牛、藏鸡等产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伦布雪乡苏格村依托优势资源,推广“1+N”模式,辐射带动周边村养殖。柯来村、翁果村等实施了苏格绵羊保种场、扩繁场及产品加工销售基地等农牧业产业项目,逐步打造“苏格绵羊”产业一体化发展。
“以前靠天吃饭,草场退化让人揪心。”达瓦指着围栏内茂盛的草场回忆。如今,浪卡子县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实施划区轮牧,建设抗灾饲草基地。县农业农村局推广良种牦牛和绵羊,牲畜越冬成活率从70%提高到95%以上。“现在冬天也不用担心了,棚圈有草料,兽医随叫随到。”达瓦笑着说。
浪卡子县还着力打造“羊卓”区域特色品牌,依托电商平台的广阔渠道,将风味独特的风干牦牛肉、工艺精湛的手工牦牛绒毯等优质特产销往全国各地,让高原好物走进更多百姓生活。与此同时,当地精心开发特色文旅体验:游客既能住进充满牧区风情的牧家民宿,亲身参与挤牛奶、打酥油等传统劳作,还能加入趣味十足的草原生态研学活动,深度感受高原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如今,浪卡子县正以昂扬崭新的姿态守护着国土安宁,生动诠释着“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深刻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奋力谱写着雪域边疆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