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西藏的乡村里,总能听见“咔嗒咔嗒”的声响从不同的院落里飘出来。卓玛说,在这里,这些并不算什么手艺,只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实际上,卓玛本人并不擅长这些,但她却为擅长这些的手艺人找到了一条出路。

1996年,13岁的卓玛,离开西藏到北京求学,是国家智力援藏的受益者。2007年从北大法学院毕业后,她先在北京的藏药企业工作,做到公司上市后却选择回到西藏,2017年又裸辞创业,开起了咨询公司,而与卓番林结缘,正是因为客户想要关掉这家亏损的小店。

卓番林主理人 卓玛:我就跟客户说不能关,他们老板就跟我说,用藏语说的,要不卓玛你收了吧。
给客户做分析,卓玛会预判很多风险,但到了自己头上,却变得一点都不理性。买下卓番林,不仅花光了创业一年多的全部积蓄,还欠下了几十万元。
面对困境,卓玛选择逆流而上。一年365天,有100多天,她都在农牧区做调研。

重新调整商业结构,办法有了,可钱从哪里来?就在转型举步维艰时,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农增收的政策,让卓玛看到了希望。

2020年,卓玛团队的第一个乡村工坊——荣玛乡工坊,在拉萨市郊的高海拔易地搬迁点成立,接下来又陆续在墨脱县、定日县、贡嘎县等地办了20个工坊。结合非遗等技艺,卓玛团队对当地乡村手艺人、妇女群体展开培训、赋能,并协助当地申报了三项“县级珠峰非遗工坊”。

如今,从珠峰脚下的定日到林芝的墨脱,再到易地搬迁点,卓番林开展的手工技能培训已覆盖2万人次,成功赋能3000多人。而通过与政府合作,一个又一个“社区工坊”“乡村工坊”不断建成。
未来,卓玛还计划与更多的企业、组织合作,孵化更多的“乡村工坊”,赋能更多乡村手艺人,让他们成为乡村发展的源动力。

卓番林合作伙伴圣山集合店店长 小吉:很多牧民会觉得原来我们家里的手工艺是可以挣到钱的,是可以对我们家有帮助、有支持的。

卓玛:如果直接去找个合作方,直接去贴个牌其实很简单。但是你会发现你就偏离了你的初心了。我们创业就是想为当地的增收和就业这一块,贡献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