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1956年5月29日,《西藏日报》一版刊登题为《北京—拉萨航空线试航成功》的报道。
这篇报道写道:二十六日上午九时二十三分,一架来自祖国首都北京的中国民航飞机,在拉萨市郊机场顺利着陆,并进行了起飞表演。
至此,北京—拉萨航空线正式宣告试航成功。

从当雄机场到拉萨贡嘎国际机场——
云端引擎,世界屋脊架起“空中立交”

讲述
李鸥:让求学之梦顺利启航

记者 琅珍 摄
“虽然过去了20多年,但我依然对那趟特殊的入学航班印象深刻。”采访时,西藏机场集团航站楼管理部运行管理室副经理李鸥,指尖不时地揉按着太阳穴,仿佛要抚平记忆里的焦灼感。
那年9月的拉萨还带着夏末的暑意,在民航售票处,几十张年轻的脸拥挤在窗口,手里紧攥着西藏民族学院(现西藏民族大学)录取通知书。
李鸥记得很清楚,那年西藏民族学院的新生要在9月13日至14日入学,可由于录取通知书收到得太迟,当天出现大量购票的学生。然而,当时每天直飞西安只有一个航班,远远不够,就连途经西安去上海的航班也没剩几个座位。
她和同事们先在航空公司允许的范围内,从前往上海的航班里调出部分西安段名额,可刚放出就被抢空。
“当时很多学生、家长就一直在大厅里等着。”望着那些在大厅里徘徊的身影,李鸥和同事商量:“总不能让他们一直这么等下去,孩子读书可是大事,绝对不能耽误。”两人很快有了办法,她们支起临时登记台,招呼学生及家长:“把姓名、学校、电话号码写在这里,我们马上汇报,一有消息就第一时间通知你们。”学生及家长闻言,纷纷围了过来,手里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很快一沓厚厚的纸递到了她们手中。
“那一沓纸,就是我们去求助的底气。”当时没有政务系统,手机也没现在这么普及,办公室的传真机派上了用途。李鸥和同事们立刻写了一份情况说明,给区局本部传真过去:“现有西藏籍新生亟待赴西安入学……恳请区局协助解决客票事项。”
一天、两天,第三天,传真机突然“咔嗒咔嗒”吐出新纸,上面写着这样几个字:“已新增客票,明日可自行购买。”
“看到那短短一行字,我们都激动不已。”李鸥和同事们立即抓起旁边的座机开始联系:“是扎西妈妈吗?明天早上可以过来买票了,票价打7折。”
最后,所有登记的学生顺利登上去西安的航班,学生及家长感谢的话语时隔多年依然萦绕在李鸥的耳畔。
如今再看西藏民族大学的新闻,李鸥总会想起那个初秋,那趟航班不仅仅是把求学的学子平安送到西安,更是让他们的求学之梦顺利启航。
洛桑平措:见证高原航线扩展延伸

记者 琅珍 摄
1993年,20岁的洛桑平措在民航拉萨售票处排了三天队,终究还是没有买到去成都双流的机票。
望着售票窗口“今日票罄”的牌子,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每天只有两三架飞机?这个一心想坐一次飞机的少年不会想到,自己后来会站在机场塔台里真正读懂高原飞行的不易。
在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读书时,由于来回路程要耗掉半个月,三年里洛桑平措没回过西藏,把所有时间都泡在了教室。
课本里关于空气动力、航空气象等知识点,让他渐渐明白当年机票稀缺的缘由——不是不愿增加航班,而是高原机场的运行难度远超平原。1996年毕业,他第一次坐上飞机回拉萨,这次他作为一名管制员,即将赴昌都邦达机场。
那时的邦达机场总有积雪。机场没有扫雪车,每次降雪后,工作人员就用铁铲前推后拉地除雪。
一次除雪时,洛桑平措刚扫了500米就眼前发黑栽倒在雪地里。氧气管插了两天,第三天,他又拎起铁铲早早地来到跑道上,“身体上的累,睡一觉、缓一缓就过去了。”
真正让洛桑平措如履薄冰的,是调到拉萨贡嘎机场之后。那时管制室没有雷达等监视设备,管制员全靠飞行员在高频电台里报航行诸元,才能了解飞行动态。
“然而,高频指挥频道中常充斥着持续的‘沙沙’声、不规则的电流音,甚至夹杂着模糊的串扰信号,原本清晰的指令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严重阻碍信息的准确传递。”洛桑平措说。
当时,走廊里永远回荡着管制员的嘶吼,而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航线计算式。起初航班少,这样的指挥模式尚能应付,可当航班从每天几班增至几十班,他开始被无形的压力攫住——那些看不见的飞机,像悬在头顶的石头,他开始频繁做噩梦。
2008年一个值班夜,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画下两条平行线——让进出西藏的航班单向分流,一条进藏,一条出藏。
经过反复长久的核验,直到2016年12月15日,洛桑平措和同事拿出12套航路复线方案,后来经过一层层上报,他们设计的成拉复线最终被采纳。汇报方案那天,这个男人在成都会场哽咽,眼泪砸在打印着航线图的稿纸上。
2018年3月21日清晨,洛桑平措坐在第一趟成都至拉萨航路复线航班驾驶舱里。当飞机进入新航线时,他指着舷窗外的雪山说:“左边是来向,右边是去向,再也不会做噩梦了。”
成拉复线的开通不仅让单一航路变成双向通道,更推动雪域高原的航线网络迅速扩展。如今,成拉复线等23条区内航路航线开通,空域容量成倍增加,屏幕上闪烁的飞机图标早已密集如星,每天有200多架航班在洛桑平措牵头设计的航路上起降,是他刚参加工作时全年航班总量的好几倍。
近30年过去,西藏空中交通管制单位从一个塔台管制室发展壮大到区域管制室、进近管制室、飞行情报服务室等多个专业部门。
洛桑平措偶尔还会想起当年那个排三天队却买不到机票的自己,只是现在的他更清楚:每一条航线的延伸,每一次流量的提升,都是为了让更多人不必再为一张机票苦苦等待。
珍贵影像

图为1956年,世界屋脊第一座机场破土动工。(中国民用航空西藏自治区管理局提供)

图为1965年的当雄机场塔台。(中国民用航空西藏自治区管理局提供)

图为早期贡嘎机场候机楼和货运室。(中国民用航空西藏自治区管理局提供)

图为1993年,拉萨贡嘎机场第一次改扩建竣工。(中国民用航空西藏自治区管理局提供)

图为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新、老塔台同框。(中国民用航空西藏自治区管理局提供)
图为拉萨贡嘎机场新、老航站楼全貌。(中国民用航空西藏自治区管理局提供)

图为拉萨贡嘎国际机场T3候机楼前盛开的格桑花。武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