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甲子·时代刻度 | 口述史:土坯房办公、冰河追走私,初代海关人有多刚?-新华网
大庆要闻 辉煌60年 西藏影像 大庆文艺活动 媒体看西藏 基层风采
西藏频道 > 正文
2025 08/12 17:23:44
来源: 西藏日报

高原甲子·时代刻度 | 口述史:土坯房办公、冰河追走私,初代海关人有多刚?

字体:
  

  读报

  1962年5月10日,《西藏日报》头版刊登消息:西藏地区海关机构正式成立,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我区经济建设上的一件大事》,文章指出,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对外贸易门户洞开、无人管理的状况,有力地促进西藏地区的生产建设事业,并有利于我国和邻国进行平等互利的贸易往来,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因此,这是西藏人民继和平解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图片

  从西藏地区海关到拉萨海关——

  守护国门,紧紧握住“金钥匙”

图片

  讲述

  三位老海关人:“我们那代人,谁不是把生死置之度外?”

  风雨国门路,忠诚铸关魂。一代代西藏海关人扎根雪域高原,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坚守国门一线。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他们爬冰卧雪、披荆斩棘,用鲜血乃至生命诠释了海关人的担当,激励着后来者在雪域高原前赴后继。

  张祖林谈起往事,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我们那代人,谁不是把生死置之度外?1963年12月,我刚参加工作,吴可恩同志让我骑马把从群众那里收上来的牦牛毛运到30公里外的地方。经过一个下坡路段的时候,突然马失前蹄,马受惊后狂奔,我被摔下马背,可脚还挂在马镫上,我被拖出去数百米。后来还是群众制服了马,解救了我。我当时衣服全部被磨破,脸上也挂了彩,也就是这一次,我学会了骑马。1964年,我坐车经过拉孜县时,车辆侧翻,同行的一个人当场死亡;1965年,加宽热索桥时突然出现塌方,我被同事眼疾手快拉了一把,石头擦着我的鼻尖落下。但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已算是幸运的了。”

  白玛次仁的回忆同样令人动容:“有一次,我和同事从霍尔乡骑马到拉孜拉山口去巡逻,途中要经过好几条河,当时部分河面已经结冰。骑马过河的时候,由于河中间的冰很薄,马一上去,冰层就塌了,我的马直接掉进了冰窟窿里。一瞬间,冰水就淹到了膝盖,我们好不容易从水里爬到河边,没一会儿,大家的衣服都结上了冰,冻得人直打哆嗦,站都站不稳。但大家都没有退缩,继续坚持巡逻。海关缉私经常要在高海拔的山口设伏堵截,爬冰卧雪是常事,前辈和同事们长期性身体透支,很多人不到60岁就去世了。”

  1973年到拉萨海关工作的平措,追忆起1980年的那个寒冬:“1980年1月29日下午,同事甄宜勃在拉萨开完会回日喀则的路上,他乘坐的车辆为了躲避群众,不幸翻下了山沟,甄宜勃头上血流不止。当时,日喀则地委组织了最好的专家进行抢救,但第二天早晨甄宜勃终因伤势过重,再也没能醒过来。”

  问及何以如此无畏,三位老人异口同声:“当时只想着绝不让走私分子钻空子!”这质朴的话语,正是镌刻在喜马拉雅山巅的忠诚誓言。如今,皑皑雪山间依然跃动着海关人的身影,前辈们用生命点燃的精神火炬,仍在照亮后来者砥砺前行的征程。

  狮泉河海关人: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守国门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唯有红柳以倔强的姿态深深扎根,在风雪中舒展枝叶。狮泉河海关的关员们,便如这高原红柳,在缺氧与酷寒的双重考验下挺起脊梁,不仅用忠诚与坚毅书写着边关传奇,更以实干担当守护着国家西大门的通衢畅行。

  53岁的次仁拉珍在财务岗位上坚守了20余载,她的工作看似平凡,却如毛细血管,维系着海关运转的血脉。

  “我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常常凌晨三四点才能合眼,我就跟家人说,睡不着就多理理账目,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天刚蒙蒙亮,次仁拉珍的身影已出现在办公室。

  她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啃下新上线的财务系统手册,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出的不仅是数据,更是对工作的敬畏。家人劝她临近退休该歇歇了,她却指着窗外的红柳说:“这根扎得越深,枝叶才越能挡风。”正是这份执着,让海关的每一笔资金流转都精准高效,为监管查验、便民服务等核心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撑,让雪域边关的政务服务始终在线。

  这份扎根的力量,也在滋养着新一代海关人。

  “刚到狮泉河海关时,我常被高原反应折腾得嘴唇开裂、彻夜难眠,我也曾对这份工作的价值产生过动摇。直到走进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那句‘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誓言,让我深受触动。”2024年从樟木口岸调到狮泉河海关的周良杨告诉记者,那一瞬间他突然明白,在这里坚守,从来不是简单的谋生,而是在为国门把好关。

  如今,周良杨已从那个被高原反应困扰的“新兵”,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他说:“这里的风沙会磨糙皮肤,但磨不钝初心。我带着工作十余年积累的经验,牵头完善了业务学习机制,推动首单稽查作业落地时,逐票核对单据,只为堵住监管漏洞;办理首起行政处罚案件时,反复研读法规条文,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

  2025年5月,周良杨在海关总署进修班获评优秀学员的消息传回狮泉河,大家都说:“这是高原上的实干被看见,更是这里的海关力量被认可。”

  支撑这份力量持续生长的,是“幸福一家人”的温暖底色。在海关总署政策的支持下,弥散式制氧机让办公室里的氧气浓度悄然提升,关员们伏案工作时少了些头昏脑胀;阳光温室里的黄瓜、番茄挂满枝头,让单调的伙食多了份新鲜……

  如今,狮泉河海关的灯光依然每晚与星光共明,这群高原海关人日复一日的坚守,让“国门卫士”的职责有了最生动的注脚。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他们如红柳般扎根冻土,既守护着领土的完整,也滋养着边贸的繁荣,更让“人民海关为人民”的誓言,在雪域高原上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

珍贵影像

图片

图为1959年,首批进藏建关干部合影。(拉萨海关提供)

图片

图为20世纪60年代吉隆关关员合影。(拉萨海关提供

图片

图为20世纪70年代的拉萨海关大门。(拉萨海关提供)

图片

图为2020年10月26日,拉萨海关所属八廓海关关员在西藏高原天然水有限公司矿泉水生产基地现场检验监管。(拉萨海关提供)

图片

图为海关工作人员使用“智能海关”相关系统对出入境人员身份信息进行核对。(拉萨海关提供)

图片

图为在吉隆口岸等待通关的货车。肖富贵 摄

【责任编辑: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