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甲子·时代刻度 | 口述史:多民族同框是什么“神仙体验”?-新华网
大庆要闻 辉煌60年 西藏影像 大庆文艺活动 媒体看西藏 基层风采
西藏频道 > 正文
2025 08/12 11:16:58
来源: 西藏日报

高原甲子·时代刻度 | 口述史:多民族同框是什么“神仙体验”?

字体:

  读报

  1986年4月26日,《西藏日报》头版刊登消息《西藏建立了八个民族乡》。

  消息指出,西藏在4个县建立了8个民族乡……这些民族乡是根据宪法的规定建立的。它们建立后可以更好地按照本民族的特点、风俗习惯和要求发展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文化。

  图片

  从“山旮旯”到“幸福乡”——

  西藏民族乡:同心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图片

  讲述

  强巴拉姆:我们是个团结互助的“大家庭”

  拉萨大昭寺西南角,青石板路蜿蜒伸展,被无数双脚打磨得温润发亮。八廓街道鲁固社区的晨光里,藏语、汉语以及其他民族语言的谈笑声此起彼伏,藏式窗棂旁挂着湘西腊肉,回族小饭馆的灶火映亮隔壁藏家新绘的吉祥八宝图……

  “在这片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2个民族、4954户人家、7666位居民,将日子密密织进同一幅生活的锦缎里。”鲁固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强巴拉姆说。

  每周四,社区活动室的大门总被准时打开,这是鲁固社区的“双语小课堂”。走进活动室,黑板上用汉藏双语书写着日常用语。强巴拉姆告诉记者,这里的学员通常是社区居民和新来的租客,大家学习都很积极。

  作为西藏首个“全国双语学习特色社区”,这里的学习远不止于课堂。汉藏双语演讲比赛的激昂、歌咏比赛的欢畅,甚至粮油店、卡垫店、小卖铺里不同民族的顾客和店主用混着双方语言的话讨价还价……社区里由不同民族组成的民族团结家庭,在他们的灶台边、餐桌上,语言的种子早已破土成林,托起繁茂的枝叶。

  社区深处那些多民族聚居的大院,是幸福生活最生动的体现。26年前,青海省土族李海生初到拉萨在西郊工地挥汗如雨时,未曾想过自己最终会扎根鲁固。如今,他的粮油店在鲁固社区稳稳站住脚跟,货物进进出出,顾客南腔北调。他用流利的藏语与老主顾寒暄,小小的店铺成了他融入雪域新家的船锚。“李海生经常对我们说,‘不管是什么民族,大家都吃米吃面’,这句朴实的话表明我们这个互嵌互融‘大家庭’的温暖,也道尽了我们的共识。”强巴拉姆感慨地说。

  石榴籽的紧抱,离不开精密的组织脉络。强巴拉姆介绍,鲁固社区被划分为14个网格,网格员用脚步丈量民情,从“坐等上门”到“主动下沉”,他们为各族居民代办医保、化解邻里纠纷、排查隐患。“敲门行动”的坚持、“结对帮扶”的暖意,让185户家庭沐浴着低保、临时救助、“三包”政策的阳光。端午的粽香、藏历新年的“切玛”、孩子们的笑语,20余场活动串起四季的温度。

  清晨的阳光里,不同民族的身影相互致意,坚韧而温柔的生命力在这寻常巷陌中,岁岁花开。 

  周林高:“包容的拉萨,留住了我们的心!” 

  7月的阳光透过工坊斑驳的木窗,洒在48岁白族匠人周林高身上。他微微眯起眼睛,手持小锤,对着光线仔细敲打银片。

  图片

  图为白族匠人周林高。记者阿旺尼玛 摄

  “这是一个老顾客定的‘嘎乌’,说是给女儿结婚用的嫁妆,要做得格外精美。”周林高嘴上说着,手上的动作却丝毫不停。随着小锤有节奏的起落,细密的声响在工坊里回荡,宛如一首悠扬的乐曲。不一会儿,原本平淡无奇的银片,就渐渐显露出精巧的花纹,在阳光下闪烁着细腻的光泽。

  1995年春,18岁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白族青年周林高,怀着对高原的憧憬,踏上前往拉萨的旅程。在简陋的工坊里,周林高落下在拉萨的第一锤。随后几年间,周林高与他的白族银匠同伴数次“搬家”:1996年搬至拉萨市鲁定北路附近;1997年转战拉萨市夏萨苏社区附近;2010年汇聚到新兴的太阳岛;2012年在政府统一规划引导下,整体搬迁至城关区夺底街道巴斯村附近。“于是,数百户来自鹤庆及全国各地的银匠、铜匠,如同银粒般在此沉淀、集聚。一条专门的手工银铜器加工销售街道,在日复一日、此起彼伏的敲击声中自然生长、成形。”周林高说。如今,这条被当地人亲切称为“白族银匠村”的街道,已聚集了超过400户匠人。

  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不再被局限在故乡的院落,而是在拉萨的山脚下扎了根。扎根,意味着融合。初入西藏,周林高和匠人观察、学习藏民族的经典器型、独特花纹等。周林高笑着说:“在鹤庆,我们主要做的是白族风格的茶壶、酒具。到了拉萨,首先要琢磨怎么做藏式茶壶的弯嘴,怎么打酥油茶桶上牢固又美观的银箍……先得学会符合当地人需求的手艺,然后再把活儿做得漂亮。”30年间,拉萨的白族银匠设计、打制的产品种类不低于1000种,从千家万户日常使用的银碗、银壶、银杯、银勺、银筷等用品,到供应各大珠宝店的精品摆件和收藏级器物,产品主要销往西藏各地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乃至海外。

  随着我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政策红利如春日暖阳般洒落在这片土地上,让周林高和其他白族银匠的生活与事业迎来了崭新的春天。

  “刚来时,哪能想到会有今天。”周林高的声音里沉淀着时光的重量。当被问及何以能在离家千里的高原扎根30年,他的回答朴素而坚实:“包容的拉萨,留住了我们的心!”

  整整30年的时光里,这群白族银匠将鹤庆古老的银器锻制技艺,如同淬火炼金般,一锤一锤奏响民族团结的灵动乐章。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阳光照耀下,在民族团结的和煦春风里,“银匠村”的故事还在续写。

珍贵影像

图片

图为老排龙地区的索道(资料图片)。(更章门巴民族乡提供)

图片

图为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村妇女在学习编织技艺。(南伊珞巴民族乡提供)

图片

图为历经三次搬迁的门仲村一角。记者 娄梦琳 摄

图片

图为自驾游游客在拉萨市曲水县群众家里体验藏历新年。记者 格桑吉美 摄

图片

图为墨竹工卡县南京实验小学学生参观该校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公园。记者 唐斌 通讯员 洛克 摄

【责任编辑: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