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玛旁雍错,很多没去过西藏的人也都有所耳闻。玛旁雍错藏语意为“永恒不败的碧玉湖”,是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最负盛名的湖泊之一。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访活动团一行来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北部的玛旁雍错湿地自然保护区。盛夏时节的湿地一眼望去,一片生机盎然,湿地内水草丰茂,几十头牦牛悠闲漫步其间,湖水通透蔚蓝,与远处的雪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圣湖静谧,法治有声,玛旁雍错湿地保护工作离不开法治护航。近年来,西藏在法治轨道上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建设,守护湿地河湖,绘就高原美景。
专业管护员全面守护
玛旁雍错湿地,这颗镶嵌在阿里地区的璀璨明珠,以7.1万公顷的广袤面积和6.9万公顷的湖泊面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早在2005年,玛旁雍错湿地就被国际湿地组织批准为国际重要湿地。2017年,这片圣洁的土地更是荣升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彰显了其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
普兰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工作人员李海容介绍说,为了更好地守护这片净土,自2012年开始,保护区就建立了6座设备齐全的管护站,覆盖整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同时配备了90名专业的管护人员,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守护着这片“绿色海洋”。
一名管护员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在湿地巡逻,为的就是能及时发现并制止损害湿地生态的不文明行为。比如,当发现有的游客乱扔垃圾或开车碾压草地时,他们就会及时上前劝阻。还经常将湿地保护理念传递给前来参观的游客,呼吁大家一起用心爱护这里的环境。
管护员有专门的巡逻记录本,详细记录每次巡逻的时间、地点、有无异常情况等。除了要查看湿地内有没有人为破坏等行为,还要观察湿地内的动植物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湿地内,有时会有野驴和牦牛不小心陷在淤泥内无法行走,有时还会有翅膀受伤的老鹰“避难”……发现这些情况,管护员会立即对这些动物进行救助,全心全力地保障着湿地内的生态安全。
“以前湿地里有不少垃圾,一起风吹得到处都是,野生动物也比较少。如今湿地内的垃圾越来越少,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经常能看到猎隼、赤麻鸭、黑颈鹤等珍稀动物。”李海容介绍,随着管护员们的认真巡护和广泛宣传,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提高,湿地内的生态环境也持续好转。如今,玛旁雍错湿地共维管植物411种、脊椎动物157种,相对高海拔地区而言,生物多样性丰富。
法治轨道上稳步推进
湿地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被视为“地球之肾”以及“物种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固碳减排、缓解和预防自然灾害等方面作用显著。湿地保护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站在构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高度,强力推动湿地保护、功能恢复、生态补偿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以玛旁雍错湿地为代表的湿地保护在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2年6月1日起,湿地保护法施行,标志着我国湿地保护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新阶段。西藏湿地保护工作也始终在法治轨道上稳步推进。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提出,国家加强青藏高原湿地保护修复,增强湿地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提升湿地固碳能力。
为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西藏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法律,落实落地国家部署,近年来先后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湿地认定和名录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西藏依法依规保护管理湿地资源提供了法治保障。
除建立湿地保护制度的“四梁八柱”外,玛旁雍错、麦地卡等湿地保护区也都相应出台了详细的管理办法,并设立湿地管护员,实行专人专管。
李海容介绍,对于湿地管护员,除了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恢复项目等一系列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管护能力外,普法宣传也是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组织集中学习湿地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此外,相关部门也会在2月2日世界湿地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时间节点,依托国家湿地公园、各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和湿地保护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周边村民吃上“生态饭”
近年来,西藏通过实施湿地保护补偿项目,聘请管护员开展重要湿地禁牧休牧等工作,既加大对沼泽、湖泊、河流等自然湿地管护力度,又实现了农牧民增收。
生态效益不仅让当地的生态环境越变越好,也让村民们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多名从全国各地赶来这里一睹湿地绝美风景的游客。一名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告诉记者,他一路自驾游来到这里,湿地周边村子无论食宿还是购物都很方便,卫生条件与设施环境也非常好。
李海容指出,凭借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周边村子通过发展旅游业、牦牛养殖业等,吃上了“生态饭”,带动了村子整体发展。
“生态环境的转变给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提升,大家也切身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意义。如今,村民们的法治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高,形成了良性循环。”李海容说。(记者 赵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