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秘境,天上阿里。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的阿里地区因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
这里有着令人心醉的美景,却也因高寒缺氧、土地沙化等原因导致植被稀少。然而,在阿里地区日土县日土镇却生长着这样一种独有的树种——班公柳。它因生长在班公湖周边而得名,有着几千年的生长历史,作为高原特有树种之一的班公柳,因其易种植、耐寒、耐旱、成活率高等特点受到广大高海拔地区的欢迎,成为雪域高原美化亮化、国土绿化的首选树种。
在日土镇热角村,尚存一棵最古老的班公柳,树龄已有200多年,热角村也因此被称为“班公柳之乡”。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访活动团一行走进“班公柳之乡”。在这里,班公柳已不仅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新时代村民们的“摇钱树”。这个曾经因缺少植被而饱受风沙侵袭的村庄,通过发展班公柳苗圃产业,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
热角村全村共有195户685人,全村2024年底农牧民增收总额为203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583元……谈起去年村子的“收成”,日土镇镇长拉姆次仁的嘴角止不住笑意。
这一可喜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班公柳产业的蓬勃发展。
作为班公柳的故乡,热角村于2017年前后开始大规模种植班公柳,并在2022年大力推进班公柳苗圃产业发展,在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班公柳苗圃面积持续扩大,现已拥有各类苗圃(集体苗圃和个人苗圃)2500余亩,各类苗木保有量稳定在600万株以上,每年可向外输送班公柳移栽苗和扦插苗50万株以上。
阿里昆莎机场、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在这些重大项目中,都有热角村班公柳的身影。苗木同时远销日喀则、那曲等地,今年已出售30.48万株,创收280.31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实现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热角村通过党建引领、合作社规范运营等多种举措,逐步形成了“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村民们对发展班公柳苗圃产业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在种植管护好集体苗圃的同时,积极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等空间发展个人苗圃,真正实现了不离乡、不离土就能增收致富。
种植班公柳带来的好处不只有眼前的“经济账”,还有更长远的“生态账”。
谈起这些年村子的变化,热角村村委会主任索南顿珠深有感触:“以前村子的生态环境非常差,地表裸露、十分荒凉,遇大风天就会黄沙漫天。通过种植班公柳,村子周边的树越来越多,在绿色包裹之下,村子的环境也越来越好,空气湿润很多,一片生机盎然。”
索南顿珠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还将进一步扩建班公柳苗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绿化面积。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柳林,他的眼中充满了希望。
“巾帼建功林”“强边富民林”“军民鱼水林”“党员示范林”,记者在走访中注意到,热角村班公柳林区又细分为4个区域。拉姆次仁介绍,每一片林区都有着特殊的含义,有的是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种植,有的是驻地部队帮助村民协同种植,这也进一步增进了民族团结,提升了军民鱼水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进班公柳产业发展过程中,热角村尤为注重法治宣传教育,培养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治思维。
拉姆次仁介绍,种植工作会涉及环境保护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等多部法律,通过定期组织村民开展普法教育,学习相关法律政策,不仅能够让村民在劳作的同时更加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极大提升了村民的法治意识,一旦发生问题纠纷,能够及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如今的热角村,正上演着村民致富与法治意识提升的双赢实践。(记者 赵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