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服务赋能 拉萨创新文化传承思路-新华网
大庆要闻 辉煌60年 西藏影像 大庆文艺活动 媒体看西藏 基层风采
西藏频道 > 正文
2025 07/31 16:18:14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服务赋能 拉萨创新文化传承思路

字体:

  7月23日,记者随“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丽西藏”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深入了解不同的发展实体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情况。

  西藏牦牛博物馆:积极传承推广“牦牛精神”

  作为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市的重要文化项目,西藏牦牛博物馆自2014年开馆以来,已成为展现西藏文化魅力、增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该馆不仅是西藏自治区唯一的国家二级博物馆、4A级旅游景区,还是区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藏牦牛博物馆展厅。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瀚明摄

  博物馆以牦牛为精神纽带,通过“自然与科学”“历史与人文”“精神与艺术”三大维度,全面展现牦牛与藏族人民共生共荣的文明历程。馆内7995件/套馆藏文物中,包含2件国家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和 100件三级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是高原文明的见证,更折射出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共同塑造的文化基因。

  作为公益性文化阵地,博物馆始终坚守“传承、研究、展示、教育”的初心,以高质量服务赋能文化传播。一方面,博物馆深耕馆藏建设,通过多元征集不断丰富文物资源,为研究高原文明与民族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实物支撑。另一方面,博物馆积极拓展教育功能,举办了53场临时展览、187场社教活动,并开展了“小小讲解员”“游牧文化研学”等品牌项目200余期,让“牦牛精神”有机地融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

  

  西藏牦牛博物馆展品。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瀚明摄

  此外,博物馆还致力于扩大交流辐射范围,赴北京、广州、江苏、浙江等多地开展巡回展览,线上线下惠及观众超110万人次,成为西藏文化“走出去”的生动载体。同时,博物馆厚植红色基因,通过打造红色雕塑和举办“功勋之舟”展览,再现牦牛与红军、解放军的革命情谊,让民族团结的历史记忆深入人心。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是京藏两地携手共进的生动缩影。北京的支援力量与西藏的本土智慧深度融合,既守护了高原文化的独特性,又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

  莲华之宝:构建传承平台 创新西藏陶瓷

  2017年成立的西藏城发莲华之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莲华之宝”)在拉萨投资建设了“莲华之宝”中华藏瓷文化旅游产业园,该产业园集藏瓷产品展示、销售、推广等功能于一体,有效促进了包括藏瓷在内的多种西藏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莲华之宝牦牛骨质瓷原材料展示。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瀚明摄

  在构建产品生产展示平台的基础上,莲华之宝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推出了牦牛骨质瓷这一新型瓷种。据了解,牦牛骨质瓷以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骨炭为原材料。“我们在产品中加入牦牛骨炭,有效提升了产品韧性。”莲华之宝相关负责人介绍,“收购牦牛骨还帮助当地农牧民提高了收入。”

  除此之外,莲华之宝将西藏传统唐卡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结合,研发出陶瓷唐卡,成为陶瓷文化与西藏文化高度融合的典范。同时,通过创新西藏当地黑陶、土陶工艺,开发西藏岩画、壁画等仿古陶瓷技术,设计研发了十大品类5000余种具有西藏民族文化特色的骨质瓷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莲华之宝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将骨质瓷做成旅游纪念品和家具日常用品之外,我们还在积极研发工业用瓷,目前已经在高压输电线绝缘产品方面取得了成绩。”

  

  莲华之宝牦牛骨质瓷创新产品展示。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瀚明摄

  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莲华之宝还与西藏各职业技术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采用“厂中校、校中厂”的联合办学模式,已录取201位学生到公司工作,并解决西藏本地农牧民就业50余人。随着产业园的全面完工和入驻投产,公司总投资已超6亿元,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市场。2024年产值约1.6亿元,利润2000多万元,上缴税收425万元,解决西藏本地就业 263人。

  通过对西藏牦牛博物馆和莲华之宝的采访不难看出,文化自信正以多种方式,有效推动西藏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相信随着这种创新理念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西藏必将走出一条文旅发展新道路。(记者 马瀚明)

【责任编辑: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