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 李迅典 人民日报记者 宋飞 孟祥东】
2025年7月16日,记者跟随车队从拉萨出发,沿“中国最美景观大道”318国道行进5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藏语意为“胜利之地”)。这里不仅是风光旖旎的藏地秘境,更是一方文化沃土,孕育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面具藏戏四大流派之一的瑰宝——湘巴藏戏。高亢嘹亮、粗犷豪放的唱腔已在这片土地回荡近700年。
一到南木林县,一阵极具穿透力的鼓钹声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循声望去,在一片开阔的场地中央,一场原汁原味的湘巴藏戏正在上演。浓烈饱和的色彩瞬间撞入眼帘,演员们佩戴着造型夸张、以深邃蓝色为主调的面具,飞扬的彩袖如同高原上的经幡般划出充满力量的弧线,高亢入云的唱腔,时而如穿云裂帛般激越,时而如溪流婉转般低回。
“面具一戴、鼓钹一响,藏族的魂儿就跟着唱起来了”
在后台略显喧嚣的准备区,记者见到了湘巴藏戏的灵魂人物、目前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7岁高龄的次旦多吉。老人身着藏装头戴毡帽,身形微胖但腰杆挺直,精神矍铄,正全神贯注地观看着台上演员的演出。

次旦多吉 宋飞 摄
“藏戏,是我们藏族文化里响当当的活态瑰宝!是智慧之神汤东杰布留给我们的千年结晶!”当记者上前问候时,次旦多吉转过身,声音洪亮,底气十足对记者介绍道。他指着演员们脸上那标志性的蓝色面具,如同介绍最珍爱的孩子,“看,这面具,就是我们藏戏最独特的语言。蓝色,代表的是刚正不阿的正义;绿色,象征着慈悲为怀的佛心;黄色是智慧的象征,红色则代表权力与威严,每一种颜色,每一个图案,都不是随意涂抹,它们是对角色灵魂最深刻的隐喻。”

湘巴藏戏蓝面具 李迅典 摄
次旦多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于1938年出生在一个藏戏世家,在耳濡目染下,藏戏的种子在他心中早早生根发芽。“8岁,我就第一次登台了。”老人回忆道,“那时,藏戏就是老百姓最大的娱乐,就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盐巴。我常常跟着长辈们挤在简陋的戏台旁,看演员们戴着蓝面具演绎悲欢离合。只要鼓钹一响,我就挪不动脚了。”
2006年,藏戏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次旦多吉的回忆里,那穿云裂石的唱腔中藏着高原人对天地的敬畏,每段故事都把藏族的历史、信仰和生活揉成了戏文,“它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我们民族用歌舞刻在高原上的文化密码,面具一戴、鼓钹一响,藏族的魂儿就跟着唱起来了。”
少儿藏戏队点亮藏戏传承火种
就在记者与次旦多吉交谈时,后台一角,一群“小不点”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只见十几位身着鲜艳传统藏戏服饰的孩子们,正由一位中年藏族汉子仔细地整理着衣襟、头饰和手中的道具。男孩们手持等比例缩小的蓝色面具,小姑娘们则穿着粉嫩明艳的长裙,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孩子们是甲措乡果拉村的少儿藏戏队,而那位中年藏族汉子是他们的老师旦增,也是县级非遗传承人。
旦增本人是果拉村成年藏戏团的骨干演员,也是少儿藏戏队的第四任老师。谈及组建少儿藏戏队的初衷,旦增的眼神变得明亮起来。“2022年春,这个念头就在我心里扎了根。”他回忆道,“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弦,得让藏戏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种下,这门古老艺术才能像雅鲁藏布江的水,永远流淌下去。”于是旦增拨通了村里所有适龄儿童家长的号码,令他惊喜又感动的是,家长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有着高度共识。“(他们)都支持!都觉得这是好事,能让娃娃们懂历史、知礼仪、有根脉。”
最终,由32名6到14岁的孩子组成了这支充满活力的少儿藏戏队。从此,每逢寒暑假和周末,果拉村的村委会大院或晒谷场便成了孩子们的“艺术课堂”。在旦增和其他老艺人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从最基础的唱腔发声学起,练习藏戏特有的舞步身段,学习复杂而精美的戏服穿戴技巧,理解面具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
“组建儿童藏戏团,意义深远。”旦增看着正在候场的孩子们,充满期待地说,“引导他们学习藏戏独特的唱腔、丰富的肢体表达、精妙绝伦的面具艺术,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就是在他们纯净的心田里播撒下传承的种子。孩子们是这片高原上最具生命力与可塑性的群体,他们就是点燃千年藏戏未来的希望火种!”

果拉村少儿藏戏队的孩子们,右一为普琼次仁,李迅典 摄
在鼓点铿锵、钹声清脆的节奏下,孩子们上场了。他们的唱腔虽稚嫩,但辽阔的意境和对唱腔韵味的把握已初具雏形。旋转、跳跃,动作虽不如成人演员那般力道千钧,却流畅熟练,充满了童真的韵律感和蓬勃的朝气。台下的观众们情不自禁地为他们叫好,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台下的次旦多吉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们的表演。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眼眶似乎有些湿润,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和激动。“我心里头那股热乎劲儿,简直要涌出来了!这就是藏戏的魂儿,真真切切地在这些新苗苗里扎了根,这门古老艺术最鲜活的传承图景就像咱们高原上的格桑花,一茬接一茬,开得旺着呢。他们就是藏戏未来的希望。”
传承与创新要同步发展
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和推广藏戏传承。据果拉村党支部书记尼玛次仁介绍,目前政府在全县20所小学开设“湘巴藏戏体验课”,寒暑假开办少儿藏戏培训班,并通过活动鼓励家长参与藏戏相关活动,感受藏戏魅力,2025年6月12日,南木林县举办藏戏大赛,甲措乡果拉村少儿藏戏队还到敬老院、寺管会、乡村等开展演出,取得了很好的反馈。
尼玛次仁对记者说,藏戏队经常会进行巡演,多的时候现场观众能有2000人左右,“平时我们也会根据群众需求演出节目,他们告诉我们今天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们就按照群众的心情进行调整。2023年我们村是市级党组织示范村,我们打造了一个党建品牌,名为珠峰文化,平时不仅开展藏戏研究、非遗文化,还把国家给藏区的好政策等元素融合到戏里演给老百姓看。”
湘巴藏戏的每一副面具、每一段唱腔、每一个故事,都深深承载着藏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核。而如何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对此,次旦多吉有着深刻地思考。“新时代的政策春风,就像高原春天温暖的融雪,正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门艺术,让它有机会开出更绚烂的新花。”他告诉记者,“比如,我们藏戏的传统剧目多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其实这些年祖国涌现出的许多英雄人物、感人事迹,如何用我们藏戏独特的艺术语言去生动演绎这些人物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如何在保留传统面具下那些经典表情程式的同时,又能细腻地传达出当代人物的复杂情感和精神世界?这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人不断地去摸索、去尝试、去创新。”
【责任编辑: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