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洛隆县腊久乡深入学习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在政治引领、阵地建设、乡村振兴、制度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见实效,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民生温度”标注群众“幸福刻度”。
坚持政治引领,把好党建“方向盘”。腊久乡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评判标准,紧紧抓住辖区各基层党组织这个关键,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做好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严肃规范的过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充分依托“立足岗位作贡献”活动、在职党员“双报到”活动等载体,引导广大党员做好学用结合文章,通过“理论+实操”的方式,让广大党员进一步树牢党性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积极担当作为,自觉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目前,辖区各党组织累计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400余次,开展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活动170余次,开展乡村产业振兴等各类培训15场次,覆盖党员800余人次。二是注重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在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乡村振兴专干等人员中发展党员力度,持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比例,积极团结带领各方力量聚焦家乡建设、聚力乡村发展,进一步为党组织引入“源头活水”,为党员队伍“充电续航”。同时,充分发挥好党员致富带头人、身边榜样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营造“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的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辐射带动广大党员、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今年以来,发展党员7名,吸纳1名乡村振兴专干进入村“两委”班子,鼓励并帮助10名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培树身边榜样和先进典型2个。
强化阵地建设,聚焦民生“温度计”。腊久乡坚持把强化阵地建设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既注重阵地场所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也注重阵地场所的功能性、实用性,更注重阵地场所的服务温度、惠民力度,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一是用活用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充分发挥辖区各村党群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作用,充分依托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村级基层宣讲员、村级文艺演出队等力量,常态长效做好政策宣讲、事项办理、节庆活动、文娱表演等工作,让“有事找组织”成为广大群众的第一选择,及时有效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形式多样的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以来,腊久乡各村累计开展政策宣讲100余场次、办理服务事项400余件、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娱活动60余场次。二是改造升级乡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进一步满足广大党员、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腊久乡积极争取到38万元资金,于今年10月完成了对乡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改造升级,场地面积为200平方米,设置有书吧、电影室、健身房、展览室、阅览室等功能区域,配备有党建读物、实用技术等各类书籍300余册,还有投影、象棋、围棋、哑铃、单杠、跑步机等设施器材,为广大党员、群众量身打造了集学习、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业余学习“充电区”、休闲娱乐“打卡点”。今年以来,已累计接待党员、群众400余人次。三是规划新建腊久乡便民服务大厅。为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咨询政策、办理事项、临时休憩等需求,腊久乡积极争取到310万元资金,于今年10月起规划新建腊久乡便民服务大厅,预计明年上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场地面积为200平方米,届时将进一步提升医保、养老等便民服务窗口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并规划设置有医疗门诊室、临时休憩区等功能区,以“一站式、全方位”的便民利民服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聚力乡村振兴,打造致富“新引擎”。腊久乡充分立足本地实际情况,有效利用闲置土地资源,持续深化拓展“党建+”工作模式,扎实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进一步调动广大党员积极作为、主动担当、拼搏奉献的热情与活力,为广大群众打造出了一批既“看得见”“摸得着”,又可复制、有前景的试点产业基地。一是打造养殖孵化基地。充分考虑到腊久乡地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理区域因素,由乡政府投资5万元建设占地600平方米的养殖孵化基地,选购腊久乡母许村当地母羊16只;引进青海欧拉种羊2只、二代鄂尔多斯细毛羊5只,积极邀请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实地指导,帮带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专技人员提升能力水平,切实做好疫苗接种、疫病防治、草料饲养等科学养殖工作,有序推进品种改良,确保养殖孵化有成果。目前,通过优化提升养殖技术,已成功孵化羊羔7只。二是打造种植实践基地。一方面,由乡政府投资3万元建设占地约200平方米的蔬菜温室大棚,先后试种黄瓜、番茄、萝卜、生菜等10余种蔬菜,出苗率、成活率均在90%以上,结合到季节更替、生长周期等因素,已实现一棚轮作2茬,既满足了乡机关食堂蔬菜供应的自给自足,也给广大群众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实地指导,在乡政府院内空地上试种“青薯9号”马铃薯300平方米,生长周期为20周,现已产出优质鲜食马铃薯800余斤。三是组建“学习观摩团”。经常性地组织辖区各村群众实地学习观摩种养殖基地的运行情况,通过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专技人员的现场演示与讲解,进一步加深广大群众对种养殖基本常识、实用技术、注意事项等内容的认识与理解,鼓励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社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今年以来,累计组织群众300余人次学习观摩。腊久乡查瓦村村民阿江说:“以前除了种青稞,不知道啥产量好,今天来看了乡里试点种植的马铃薯,不仅产量好,品质也好,明年我也要在家里试着种一些。”
注重制度保障,织密群众“幸福网”。腊久乡紧紧围绕农牧民增收十条措施,着力聚焦广大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深化拓展干部包保责任制这个重要依托,持之以恒地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以真心真情换来广大群众的舒心暖心。一是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严格落实干部包保责任制,结合乡、村两级实际,分级分类实行包片、包村、包户,实现对辖区广大群众包保的全覆盖,坚决做到不漏一户、不差一人,确保辖区群众家家户户都有专人包保负责,构建了高效畅通的乡党委、政府与广大群众沟通联系渠道,极大地便捷了乡党委、政府了解群众意愿、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以实际行动将广大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清单”。今年以来,累计为广大群众解决耕地灌溉、饮水安全、道路维修等“急难愁盼”问题35件。二是实干担当落实好群众致富增收举措。持续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畜分离、增产增收等方面精准发力,累计发放“一户一策”帮扶明白卡653张,进一步明晰了群众家庭收入情况;通过实时发布就业信息、依托本地重点项目建设等方式,实现本地群众就业21000余人次,实现增收718.3万元;扎实推进人畜分离工作,落实奖补资金14.44万元;鼓励引导群众出栏出售牦牛501头,实现增收375.75万元;积极帮助群众销售苹果、桃子等农产品6000余斤,实现增收1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