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丁青县:践行“以学促干” 写好绿色答卷-新华网
西藏频道 > 正文
2023 11/26 12:31:53
来源: 新华网

昌都市丁青县:践行“以学促干” 写好绿色答卷

字体:

近年来,西藏昌都市丁青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多措并举答好“以学促干”重要要求的生态卷,聚力打造绿色发展“丁青模式”和美丽中国“丁青样本”。

“统”字上下功夫,构建齐抓共管“大格局”。高站位下好统筹谋划“一盘棋”。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积极构建“一心一轴两翼三片区”发展空间结构,聚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丁青蓝图”。高标准扣紧督导考核“责任链”。县委、县政府每年研究生态环境工作不少于6次,县级领导每年深入联系乡镇不少于4次,印发《丁青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考评方案》,2020-2022 年丁青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均超过20%。高效能推动机制体系“立体化”。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县委统领、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献策、部门协作、乡(镇)落实、公众参与的立体化机制体系,有效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

“优”字上做文章,绘制均衡发展“施工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制定《昌都市丁青县创建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20-2025年)》,编制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确定环境管控单元11个,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发展。优化城乡发展规划布局。贯彻执行国家耕地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坚决打击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8.72万亩,引导生产生活空间适度开发。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理制度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制度,出台丁青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明确区域环境准入条件,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引”字上求突破,汇聚生态保护“正能量”。厚植生态文化土壤。以文化创业产业园建设为契机,积极构建“丁青热巴”等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和现代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发展,聚力打造琼文化特色街区、热巴传习基地、红色遗址。丰富生态宣传载体。结合创文创卫工作,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宣传活动“八进”工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宣讲活动1817场次,发放各类宣传品20万余份,张贴横幅标语1210余条,新旧媒体平台融合发布相关宣传信息213条。投身生态保护实践。将丁青县污水处理厂设立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接待中小学生参观4000余人次。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健康生活进家庭等志愿服务3500余次,广泛凝聚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共创生态文明示范的强大正能量。

“管”字上出实招,打好监管治理“组合拳”。加强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加大“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加快淘汰燃煤小锅炉,深化建筑施工扬尘专项治理,教育引导 225 家餐饮服务单位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巩固提升县域空气质量。加强水源保护环境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县乡村设立97名河湖长,有效提升河湖管护水平。全力落实水域岸线管理,投资5600余万元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达2500吨,配套污水管网25.6公里,县城污水集中处理比例达到100%。加强生产生活环境治理。全县建成了3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全县13个乡(镇)、68个村(社)均配备垃圾转运车,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8%,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8%。

“绩”字上见成效,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新进展。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2.03万亩、退牧还草24.5万亩、人工植树造林1.86万亩,管护公益林面积233.8万亩,完成生态修复治理658亩,落实林改面积1.08万亩,成功申报布托湖国家湿地公园,打造了3个3A级旅游景区,2020 年以来共接待游客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群众生活质量取得新提高。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17536万元,惠及人数270640 人。实施“生态+产业”项目25个,落实生态岗位57385个,发放生态岗位补助资金20084万元,帮助农牧区群众吃上生态饭。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胜利。10月28日,丁青县成功入选全国“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纠错】 【责任编辑: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