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西藏频道 > 正文
2021 11/ 04 15:55
来源: 西藏日报

用初心铺就一条造林路

字体:

    初见尼玛次仁,一身休闲装,皮肤黝黑,与其说是副局长,倒不如说更像个普通农民。

    1992年,尼玛次仁从波密县林业局调到了林芝地区林业管理站,成为了苗圃基地的技术员。

    从机关工作人员到基层技术员,虽有落差,可骨子里不屈的性格让他潜下心来。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他勉励自己。于是,他开始用心学习,很快,尼玛次仁发现当地树种银白杨培育困难、不易生根,而北京杨却更易生根。

    能不能将银白杨嫁接在北京杨身上?这样既可以快速生根,又可以培育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新品种。尼玛次仁找到老技术员杨站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这个想法很好啊,可以试一试。”杨站长很快拍板。接下来,尼玛次仁和站里的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开始了近三年的育苗。最终,试验成功了,尼玛次仁咧开嘴笑着,白色的牙齿与黝黑的皮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林业管理站工作期间,尼玛次仁不断为新品种的引进献计献策,苗圃基地里,时常可见他忙碌的身影。

    短短4年的时间,林业管理站的苗木由最初的北京杨、柳树,发展到优生杨、藏川杨、新疆杨、榆树等多个品种,还有了苹果、桃子等经济林苗木,更有花卉无数。

    林业管理站的工作经验为尼玛次仁成功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

    1996年,尼玛次仁被调到山南地区林业局营林科,开始了长达20多年与树木为伴、同风沙斗争、为山南植绿护绿守绿的造林路。

    打机井、修水渠、修围栏、选树苗、挖坑、种树、浇水……每一项与造林有关的工作,尼玛次仁都事无巨细、全程参与。

    顶着烈日、冒着风沙,将树苗一棵棵种下去,在没有水渠的地方,尼玛次仁还和群众一起背水来浇树……在他的心里,小树就是一种希望,一个绿色的梦想。

    长期的经验积累、不断的摸索,尼玛次仁慢慢有了自己的“种树经”。

    一次下乡督导,尼玛次仁看见有群众把坑挖到了80公分,准备种树,他立即上前制止。“种树的时候坑要合适,一般60至80公分深,40公分宽就可以,但扦插时就要深一些,为防止病虫害,还可以采用树苗交叉的方式,一行柳树一行杨树……”“这是沙地,挖得太深,树埋下去不透气,也不容易生根,会腐烂、死亡。”说完,他随手找到一根木棍,折成标准的长度,做成标杆,让大家照着这个标准干。

    这些年,为了让山南绿起来,尼玛次仁跑基层、下县区,哪里要种树,哪里要管护,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不仅在市区、各县区广植树、多造林,他还将树种到了群众家门口。

    驻村期间,看到扎囊县扎其乡敏珠村群众房前屋后有很多空地闲置,他便为每户分发3—5株果树苗,还为该村争取了50多亩的造林地。

    20多年的造林路,尼玛次仁的脚步遍布山南的沙地、山坡,而今,100多万亩的人工林便是他和林业人送给群众最好的礼物。

    长期在植树造林最前沿的尼玛次仁先后荣获了山南市环境保护先进个人、全区造林绿化先进个人、全国绿化奖章等多项荣誉。(本报记者 巴桑旺姆)

【纠错】 【责任编辑: 殷小燕 达珍】
0100200708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